圖書

大江健三郎前曾預言:莫言一定能獲諾貝爾文學獎

時間:2015-02-02 08:41   來源:現代快報

  2015年1月,諾貝爾獎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的首部思想隨筆《定義集》由新星出版社引入國內出版。該書譯者是著名日語翻譯家許金龍,他不僅翻譯了《定義集》,也是大江健三郎其他作品在中國的主要譯者。很少有人知道,許金龍,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南京人,四十多年前他是南京一家工廠裏滿身汽油味的司機,四十多年間他究竟如何成長為國內外知名學者?現代快報記者邀請許金龍老師做客“折痕”欄目,講述他的成長與感悟。

  現代快報記者 鄭文靜

  南京人,1952年生,著名翻譯家,日本文學研究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教授,2007年榮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優秀文學翻譯獎。他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在中國的主要譯者。主要譯作包括《別了,我的書!》《水死》《定義集》等。

  在光華門買蘿蔔丸子,去成賢街查日語資料

  出生於1952年的許金龍經歷過饑餓,那種上課時餓得胃裏冒酸水的滋味,至今還深刻地存在他的記憶裏。

  等上了初中,母親每天塞給他兩分錢菜金。1分錢在學校買辣蘿蔔條就飯,1分錢在晚上放學時買蘿蔔丸子。“那時南京的冬天很冷,雪特別大,不像如今。”許金龍這幾天回寧陪伴老父親過春節,正好趕上了今年南京的雪。“我每天放學路過光華門一個賣蘿蔔丸子的小攤。下著大雪,攤主的頭上肩上眉毛上都堆著雪花,可鍋裏黃豆芽熬的湯熱氣騰騰,把湯鍋上方的雪都融化了……那景象可真美。”蘿蔔丸子一分錢一顆,湯和辣油免費。少年許金龍買一顆丸子,盛一大碗熱乎乎的豆芽湯,再來一大勺辣油,吃得頭上冒汗,才慢慢踏著積雪回家。

  初一沒上完,文化大革命讓許金龍失學了。1975年他成為南京塑膠十四廠的司機。那個年代有“四個輪子一把刀, 白衣戰士紅旗飄”的説法,司機、廚師、醫生、解放軍戰士都是很體面的職業。但許金龍並未滿足,他喜歡看報紙,這一點跟很多工人不一樣。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許金龍初中都沒畢業,沒法考,又捨不得放棄,就開始上夜校學日語,休息時還經常跑到成賢街的南京圖書館老館裏查資料。

  年輕時得遇良師,躺在病床上為他修改譯文

  許金龍告訴記者,他年輕時得遇了幾位良師,其教導皆讓他銘記終生。

  第一位是南京圖書館的老館員、早年從日本留學歸國的竺陔南先生,他不嫌棄許金龍的滿身汽油味,指點他“你應該接受正規的日語學習”,還讓自己的兒子、時任《譯林》日文編輯的竺祖慈為許金龍介紹日語老師。

  第二位是竺祖慈介紹給許金龍的日語老師胡毓文。“他術後仰躺在病床上,用顫抖的手為我修改譯文,那些稿紙我至今還保存著。”

  第三位是南大老師吳之桐。許金龍花了一個月工資辦了張聽課證,年紀大又穿著工作服,他總是自卑地躲在後面。“吳老師對我的作業批改得非常認真,有教無類,來聽課就是他的學生。”

  多年刻苦學習,讓許金龍收穫頗多,胡毓文找來幾套研究生試題,許金龍的平均分都在85分以上,足夠念研究生了,可他還沒有本科學歷。有一天晚上,許金龍無意間在報紙上看到武漢大學在招收插班生,第二天他拿著報紙去給胡老師看,胡老師説:你去!他就連夜去了武漢,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成為大三學生。

  1990年,許金龍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跟著著名翻譯家葉渭渠先生和唐月梅女士做翻譯和研究工作。2002年調到外文所東方文學研究室。2007年榮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優秀文學翻譯獎。

  我與大江健三郎

  九歲時大江健三郎就聽父親講《孔乙己》

  “怎麼翻譯和研究日本文學?第一要雜,什麼作家、什麼作品都要看;第二要專,遇到有共鳴的作家,就深挖下去,以研究引領翻譯,復以翻譯促進研究。”這是葉渭渠先生對許金龍提出的要求。

  1994年,許金龍發現了自己的共鳴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大江健三郎自小深受魯迅文學的影響,九歲時父親就為他講《孔乙己》的故事,十二歲時母親送給他升入中學的賀禮是《魯迅選集》。他曾在1960年來到中國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等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84年應胡耀邦邀請來到中國。

  1999年,許金龍前往東京,邀請大江健三郎先生第三次訪問中國。被許金龍的滿腔誠意所感動,大江健三郎于2000年9月來到中國,當時,他是亞洲唯一健在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4天的演講和簽售,與莫言、鐵凝等作家的座談,巨大的工作量給他帶來極大負擔。但大江先生的中國之行卻沒有收一分錢,不僅中方給的不收,就連日方贊助商給的幾萬塊錢他也捐給了宋慶齡基金會。”

  中國當代作家裏,大江健三郎最喜歡莫言

  1994年12月,大江健三郎就曾在斯德哥爾摩對瑞典皇家學院負責人表示,下一個站在這頒獎大廳的亞洲作家一定是莫言! “這兩人都讀懂了對方。2002年春節,大江曾專訪莫言老家,得到一瓶茅臺,當時大江先生就説,這酒他不喝,等莫言獲諾獎後再一起開瓶慶祝。”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大江健三郎因故未能來中國踐約,卻唸唸不忘當年的約定。

  “我是南京人,2006年陪大江先來過南京,他主動要求參觀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許金龍看來,大江健三郎的一生都在努力促進中日兩國文學交流,特別是中日青年作家間的交流,因為這樣才能讓日本的年輕人了解中國,正視歷史。“就像莫言曾説的那樣,大江先生的文學是大於文學的。”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