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白天媒體的輪流採訪,夜深人靜的時候,余秀華躺在床上,看網友對她詩歌的點評。除了走路搖搖晃晃,口齒稍有些不清,余秀華機敏的思維以及對電腦、手機掌握的程度,一點也不輸給正常人。 攝影記者賈代騰飛發自荊門
本報荊門專稿 特派記者劉功虎
1月15日,一首名為《穿過大半個中國來睡你》(以下簡稱《穿過》)的詩在微信上被刷屏,其作者、湖北荊門女詩人余秀華迅速成名。1月16日,十多家媒體涌向荊門余家,余秀華的父母猝不及防,驚住了。
26日,當記者來到她在荊門橫店的家時,發現這股熱潮仍然沒有停歇的跡象:來採訪的媒體每天不斷;她以前無人問津的詩作,現在是各家出版社爭搶的香餑餑;今天,她將被請到北京,與一家出版社舉行盛大的簽約儀式。
余秀華走紅到底是偶然事件還是商業策劃?背後有沒有利益推手?
記者與她的父母和她本人交談,並採訪到將余秀華推向舞臺中央的幾位關鍵人物,還原余秀華“爆紅”背後的細節。
第一推:
去年秋,《詩刊》編輯發現余秀華的詩
劉年:你準備好紅吧
整個熱潮的源頭,要回溯到去年秋天。《詩刊》編輯劉年看到了余秀華部落格上的詩句。
沒等回復,便在她的部落格裏選起來。選完了填稿簽,“一個無法勞作的腦癱患者,卻有著常人莫及的語言天才,不管不顧的愛,刻骨銘心的痛,讓人對上天和女人肅然起敬”。他抑制不住激動,等不及例行的報稿日期就交了二審,並破例地補了一句評語——這是他看到的70後女詩人中寫得最好的之一。
後來他和余秀華互加了QQ,他告訴她:“你準備好紅吧。”“當然,我當時所説的紅,只不過希望詩歌圈裏知道有這麼一個人,根本沒想到她的影響力會超出詩歌圈之外。”
9月,《詩刊》的“雙子星座”欄目和湖北的《漢詩》都刊登了余秀華的詩作,引起的反響不大。
11月10日,《詩刊》將已刊發的余秀華詩作以《搖搖晃晃的人間——一位腦癱患者的詩》為題發佈在其官方微信平臺上,轉發量很快破萬次,影響開始擴散。
十多天后,另一個微信訂閱號“讀首詩再睡覺”推送余秀華詩歌《你沒有看見我被遮蔽的部分》,閱讀量上了7萬。
《詩刊》編輯部主任謝建平決定再助推一把。12月17日,他們和另外兩個機構邀請余秀華等5個在底層艱辛寫作的詩人到中國人民大學一間教室,參加一場名為“日常生活,驚心動魄”的詩歌朗誦會。
余秀華的媽媽陪著她去了北京。老人告訴記者,高鐵票和酒店房間都是劉年張羅的。她們抵達北京西站時,也是他去接的站,在寒風裏早到了一個多小時。在北京的三天裏,劉年總是搶著給余秀華背最重的包。送別那天,余秀華和他擁抱了一下。
現在有出版社爭著出余秀華的詩集,書賣多賣少已與《詩刊》、與劉年無關。28日,這個最早的“推手”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語氣略顯疲憊,“去看我那篇部落格文章吧,該説的我都説過了”。
第二推:
本月12日,旅美學者微信推介余秀華
沈睿:我們現在也沒聯繫
今年1月12日,詩評家沈睿的文章《余秀華: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在微信公號“民謠與詩”上發佈,兩三天內迅速形成刷屏之勢,單在這個平臺上轉發量就有100多萬次,算上微信至少20倍的“乘數效應”,總轉發量在千萬次以上。文裏對余秀華的詩歌給予了極高評價,稱她“是中國的艾米麗 迪肯森”。
沈睿是美國俄勒岡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美國亞特蘭大一大學的教授。27日夜裏,記者微信採訪了她。她激動地説:“我從來就不認識余秀華,現在也沒聯繫。我甚至不知她在哪,只知道是湖北。寫她的詩歌評論,純粹出於對她詩歌的驚訝和喜愛。”
1月11日,沈睿夜裏上網時看到《詩刊》的微信推薦余秀華,覺得震動。搜索,看到《天涯》上有篇小帖子介紹《穿過》的一些內情。又登錄到余秀華部落格,一直看到夜裏3時,第二天起來就寫了推薦評論,選錄了《穿過》這首詩。她原文的標題是《什麼是詩歌?余秀華——這讓我徹夜不眠的詩人》。
她認為余秀華之所以紅成跨年度事件,首先是她的詩歌震動人,給普通人帶來了激情與真正的感覺;其次媒體時時刻刻都需要找興奮點,余秀華的身體狀態讓媒體有了興奮點,她讓人嘆息的悲慘命運讓整個事件具有極強的戲劇性。
沈睿支援媒體赴荊門,進行“善意的、關心的炒作”,炒作如果能讓余秀華“有更好的寫作條件,家裏的生活也好一些,這讓我覺得很安慰”。
第三推:
還是12日,蘇州網站一員工改題被瘋轉
王小歡:這件事很荒謬
沈睿詩評被微信瘋轉的契機是改題。“什麼是詩歌?余秀華——這讓我徹夜不眠的詩人”,顯然不如“余秀華: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那麼吸引眼球。這個工作是由蘇州一名網站員工王小歡在12日完成的,僅在他自己的公眾號上,這篇文章就轉出去百多萬。
12日,王小歡看到沈睿的文章後,馬上與她聯繫,要求轉載,並改動了標題,轉到自己的公眾號上。他們此前互不認識,在微信上也只説過幾句話,沈睿“不知道他做什麼工作的。不知道他真名字是什麼”。
王小歡在蘇州“同城網”上班,記者輾轉採訪到他。
王小歡告訴記者,他至今未見過余秀華,聽説過劉年但是沒見過面,而且覺得今後也沒有見面的必要。“這篇文章後來被瘋轉,從我這裡轉出去就有百多萬,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想。”他在電話裏憨厚地笑,“沒辦法”。頓了頓他又説:“這件事很荒謬。沒有那篇文章,余秀華不會那麼快就火起來;有了這個,標題又是這樣子,就會一直給她和家人造成緊張狀態。”
他説,余秀華這事完全是隨機的、偶然的,是很多意外因素疊加的結果,沒有利益之手在撥弄。
在余秀華家,本報記者問及她對王小歡的看法,余秀華反問:“王小歡是誰?”她似乎完全不知道王小歡的存在。
記者與各地媒體同行聊起“余秀華現象”是否有人預謀炒作,大夥都搖頭。有同行認為,這種説法很傷那些熱愛詩歌的評論者、發現者、報道者的心。“雞蛋,有時候很有象徵意義。人們經常拿來跟石頭碰的,就是這東西。人們在反思中發現,這個時代最缺少的不是糧食、石油、住房和錢,而是真誠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