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韓少功:財富作為寫作者成功標準是不靠譜的

時間:2014-12-24 08:45   來源:文匯報

  一方面作品閱讀人數瘋漲,另一方面,文學為了人生進步的現代使命卻在弱化。文學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新的空間,寫作市場看起來熱火朝天,但也需警惕文學被異化成“文化有限公司”流水線運作的可加工原材料。

  記者 許旸

  “看到現場這麼多人關心、參與文學,我仿佛又回到了1980年代的文學黃金時代。”特邀主持、上海市作協副主席趙麗宏的一番開場白,引出了上週末“東方講壇文匯講堂文學季”壓軸講座的核心話題——時隔30多年,文學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作家、海南文聯名譽主席韓少功直陳“文學的變與不變”,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曉明闡釋“新的困難與新的可能”。兩位嘉賓著眼當下,探討視覺文化逐步佔據大眾精神消費主導性位置後,文學何處安放應變?網際網路時代資本注入炒熱的文學會不會“燙傷”寫作者自身?這也激起現場80後、90後,甚至00後觀眾的熱烈提問。

  何謂文學的真假繁榮

  “1980年代很多年輕人談戀愛,會在徵婚啟事裏誇耀自己熱愛文學;現在電視徵婚節目上的男嘉賓如果説自個兒是文學青年,多半會被認為是説話沒邏輯、性格比較怪誕的那種人。”韓少功一口川音詼諧直接,“我讀書的時候,詩歌就是美酒和節日,但到了現在説不準就會把一些小孩嚇跑。”他認為,文學已經回不到老祖宗一輩的“全知全能”,那時中外作家堪稱“社會各個層面、各個領域、各個階層生活資訊的百科全書式報告人”;進入新世紀,新聞傳播業以及新媒體興起後,文學的認知、娛樂、教化功能的確有所削弱。

  “前不久網路作家收入排行榜出爐,我當然希望同行都能大富大貴。只是當財富成了寫作者成功與否的標準時,我就覺得這個事情有點不靠譜了。”有觀眾發問,影視帶火一批作家“觸電”,有成功案例,卻也炮製了諸多速食雷劇、神片。對此,韓少功認為,寫作者從痛感或快感中分泌的表達,一旦模式化,就會把自己推往平庸與模糊。他的隱憂在於,資本依賴的大背景下,資本與哪一種文學最有親緣性,必然就會帶熱這一類作品,這種高度關聯繁殖出的“繁榮”不得不打上問號。

  評論家王曉明接過作家韓少功的命題,他提出,一方面作品閱讀人數瘋漲,另一方面,文學為了人生進步的現代使命卻在弱化。文學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新的空間,寫作市場看起來熱火朝天,但也需警惕文學被異化成“文化有限公司”流水線運作的可加工原材料。

  如何通往“為人生進步”的文學

  寫作的姿態變了,是否意味著文學繆斯喪失了吸引力?現場觀眾追問:難道網路技術、視覺藝術不能傳播純文學嗎?“為人生”和商業化不都同樣為人所用嗎?

  韓少功話鋒一轉:“文學當然不會消亡,它再怎麼應變,我認為有三點不變之處。”在他看來,首先人類對於語言、文字的需求永遠存在。錢鍾書早就説過,圖畫當然是一種重要的傳達資訊工具,但它永遠無法替代文字,精彩的比喻是畫不出來的。作家千萬別“揚短避長”,要發揮出文字獨有質感與魅力。其次,人總需要有情有義的價值方向。在構建文化價值觀上,文學大有可為。第三,好作家的兩大資源和動力不會變,即生活經驗與文化學養,簡單來説就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兩點也是持續寫出優秀作品的前提。

  王曉明説:“現在影響文學的力量比較多元,人類進步要慢慢往前走,文學必然也會尋找到更多空間。”兩位嘉賓思想火花的精彩碰撞,引發現場共鳴。從文學季5場共計3000余名觀眾中選出來的兩位市民代表趙洋、劉崢先後發言:文學給了我們良知和力量,但當文學的某些功能被分解和弱化後,如何理解文學與生活的關係值得思考,文學的真繁榮還在於每個人對環境的改變。

  這既是文學季的題外話,也是文學季繞不過的成果。誠如上海社聯專職副主席劉世軍在總結感言中所説,縱然寒潮侵襲,文學愛好者依然風雨無阻,這也是文學點燃的人性溫度。上海市社聯與文匯報長期合作成功推出系列主題講座,此前舉行的哲學季留下批判思維,文學季在智慧激蕩中圓滿落幕,而接下來的歷史季則將迎來更縱長的視野與啟迪,令人期待。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