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山東作協主席:藝術家回到優秀文化傳統面前是必然

時間:2014-12-08 08:42   來源:大眾日報

  □ 本報記者 于國鵬  本報通訊員 郭念文

  11月25日至27日,山東省作家協會舉辦“全省文學界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培訓班”,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應邀前來作了題為《中國故事與作家責任》的講座。通過深入學習、分組討論和交流發言,與會者一致認為,“文學之樹”紮根泥土才能枝繁葉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努力創作出更多無愧於時代、反映中國精神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優秀作品。

  積極參與時代生活比什麼都重要

  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文藝工作座談會並作了重要講話,在文藝界和廣大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

  山東省作協主席張煒説:“我當時正在歐洲訪問,身處遙遠之地,卻仍然能夠感受到這次座談會産生的深遠影響和重要意義。僅在講話後第三天,在法國國家圖書館,即有聽眾向中國作家了解有關講話的內容,並提出問題,可見傳播及關注程度相當迅速、廣泛和熱切。”

  張煒認為,在藝術創作專業化程度日益增強、世界窗口更加敞開的當下中國,如何對待腳下這片土地,如何繼承文化傳統,極有可能會從深部決定藝術的走向,影響創作的內在品質。“這裡説的‘土地’,在許多時候也可以理解為平時説的‘生活’。一個藝術創造者積極而自然地參與時代生活,也許比什麼都重要。但事實上,當代社會分工是清晰而細密的,也就是説,僅就藝術而言,其專業化程度也往往體現在更高度的職業化上。藝術創作常常被不自覺地等同於其他的專業領域,以行業的專門技能作為標識和區隔。實際上藝術創造具有更深刻的心靈和精神屬性,而不能等同於一般的技術性專業。”

  張煒的觀點是,作為一個創作者,熱情投入時代生活,盡可能地做一些具體的生活事務,在社會複雜的實務分工中不做旁觀者,這大概是保持創造熱情和激情的最好方式。“專業藝術工作制度使創造者擁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物質保障,但也會形成脫離生活實務、閉門造車、氣血蒼白之弊。”

  他表示,這裡不必評價專業創作制度的優劣及合理與否,卻可以討論投入生活實務的不可替代的益處。“也許專業藝術工作者增加一種‘業餘’意識,更多地、更自然地投入某種生活實務,才會令自己的藝術活動保持生氣勃勃的良好狀態。”

  他説:“在當下中國這個急劇變化、大潮奔涌的時代,藝術家只要投入,就不會缺少激情。深刻的感動替代了浮淺的衝動,傑出的作品就會産生。”

  珍惜文化傳統裏的正面元素

  對於文學藝術創作與文化傳統的關係,張煒認為,因為中國的對外開放已經抵達了新的階段,世界思想與藝術的窗口進一步敞開,所以各種豐富的異域營養都加入進來,這絕對是一次極好的、千載難逢的機遇。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是應該珍惜自己文化傳統裏的正面元素,“藝術家滿懷敬意地回到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面前,也是必然的事情。”

  他表示,山東一直被稱為“齊魯”,是齊魯文化的發源地。儒家精神、齊國風韻一直強力地塑造著這片土地,並深深影響了中華大地。在文學創作中,山東作家的文化胎記是十分明顯的。“山東作家一直有入世情懷,憂患意識較強,關注現實生存,表達民眾疾苦。在這片土地上,自古以來産生了那麼多卓越的思想家和藝術家,今天,山東的寫作者任重而道遠,應該追隨先賢的腳步,不負歷史重托。”

  在如何看待讀者方面,張煒表示:“為怎樣的讀者和受眾創作,從來都是藝術優劣的重要分野。藝術創作者從過去到現在,都不能忽視受眾的數量。”他同時認為,對讀者的認識不能受一時一地的狹隘限制,而需要遠大和深長的目光,要經受時間的檢驗。“簡單的受眾人數的多寡説明不了太多的藝術問題,因為人性是有弱點的,人是有局限的,也許在一定的時間和範圍裏,低俗下流的作品有更多的觀賞者和閱讀者,甚至會引起轟動和圍觀,更容易傳播。”

  正因此,張煒説,藝術家們“需要付出更大的勞動,更加沉著也更加熱情,既不怕寂寞也不怕喧鬧,從而作出自己深沉的、扣動時代心弦的、全新的藝術表達。”

  將中國故事講得沁人心脾

  山東省作協副主席趙德發表示,作家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繼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文學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文以載道”,不只是幾千年來中國文化人的傳統做法,也應成為今天作家們的一個創作理念。

  他説,要對傳統文化認真學習,扎紮實實補課,要認真梳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自己的創作,將一些傳統文化的理念傳達給讀者,同時表達自己的文化思考。我用十幾年時間完成的‘傳統文化小説三種’,即《君子夢》、《雙手合十》、《乾道坤道》,就體現了個人在這方面的努力。”

  趙德發認為,優秀傳統文化在今天益處多多。“首先,有益於文化復興。中國夢,指的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中包括了文化復興。我們有了‘中國製造’,也有了‘中國創造’,但多是工業和科技産品。文化産品在世界有影響的太少,甚至連韓國都比不上,這讓我們汗顏。那麼,我們怎樣實現文化復興?要來一番文化重建。文化重建的材料從哪來?在很大程度上要從傳統文化中選取。”

  還有益於社會和諧。他舉例説,如果記住了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佛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道家的“齊同慈愛,異骨成親”,整個社會就會多一些良言善行,人類就會少一些惡行劣跡。

  此外,他認為,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還有益於生態建設、有益於人類健康。眾所週知,現在地球變暖,南極上空出現臭氧空洞。這是人類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所導致的,本質上是人類慾望惡性膨脹的結果。與此同時,森林過度砍伐,化肥農藥濫用,江河湖海遭到污染,生物品種急劇減少……一切都是觸目驚心。“我們的傳統文化倡導‘天人合一’。以這一理念指導實踐,才能形成保護人類和自然的和諧關係,人類自身也必然從中受益。”

  趙德發表示,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不只是內容,還有形式。要學習和借鑒傳統文學手法,追求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將中國故事講得引人入勝,沁人心脾。“將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達到圓融境界,這才是我們心目中的‘中華美學精神’。”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