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嚴歌苓:一個人應現有職業再當作家

時間:2014-11-20 08:43   來源:深圳晚報

嚴歌苓:一個人應現有職業再當作家

  嚴歌苓(右)的深圳見面會吸引大批讀者。

嚴歌苓:一個人應現有職業再當作家

  嚴歌苓優雅講述“生命中的閱讀”。

  昨天出現在深圳書城中心城和深圳圖書館的嚴歌苓一如既往的優雅,穿著白襯衣和素色長裙,粧容姣好。從16:30的讀者見面會、到21時才結束的“生命中的閱讀”講座,每一場都人數暴多,講座更被主持人尹昌龍稱為“深圳讀書月讀書論壇有史以來參與人數最多的講座”。

  閱讀怎樣

  影響了我的人格和個性

  講座一開場,嚴歌苓提到,閱讀不光是讀書。她從小閱讀父親滿架的書,拜倫和索爾仁尼琴的堅韌影響了她的性格和寫作,認為“極致的快樂一定是由極致的痛苦而生”。“文革”時見到的自殺事件、少年時到軍隊跳舞和做戰地記者,開始了解極致環境下的人性裂變;後來去美國打工寫了《少女小漁》,又通過歷史哲學的閱讀寫作了《扶桑》——閱讀以各種不同形式影響了她的人生和寫作。

  嚴歌苓多次在講座中提及她父親的書房,像一間小的閱覽室,家人的日常活動就是從書架拿一本書去閱讀。奶奶去世時,旁邊還放著契訶夫的全集。

  她對爸爸書架上最感興趣的是拜倫的《唐璜》,嚴歌苓形容“那是一個五彩斑斕的故事”。因為初戀女孩的一句嘲諷,拜倫從一個瘸腿的胖小子經歷苦痛蛻變成消瘦的詩人,看完後她就注意到拜倫這個人,體會到他剛強的意志。

  後來,嚴歌苓又讀到了前蘇聯的諾貝爾獎作家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作者被關到監獄後,堅持在砌一塊磚時念一行詩,最終出獄時腦海中已經有了十萬句詩歌。

  拜倫和索爾仁尼琴在嚴歌苓看來是一類人:擁有一種超人的意志和能量。這直接影響了她29歲受邀參觀美國寫作後,回來用索爾仁尼琴激勵自己猛學英文,17個月後託福考了577分。嚴歌苓説,這是她年輕時得到的經驗。在後來的寫作中,她時常感受到痛苦,但小時候的閱讀經驗讓她深深明白:極致的快樂必須經歷極致的苦痛。所以哪怕有時沒有寫作靈感,她也一定依靠頑強的意志力讓自己寫到規定的字數。

  極致環境下

  看見人性的裂變

  再後來是“文革”,讓嚴歌苓對自殺的畫面形成了化蛹成蝶飛舞的淒美感,懵懂中感知到某種人性。一個女演員自殺後,在丈夫的懷裏抽搐而死,仿佛幻化成一個蛹,越縮越小;身為作家的漂亮阿姨自殺未遂,在醫院的走廊裏被許多管子插在身體裏,像是一隻蝴蝶被釘在那裏;一對老夫婦從樓頂終身一躍時,空中飄落下透明的糖果紙,像蝴蝶起舞。

  這是文革留給嚴歌苓印象最深刻的三個畫面,淒美和慘烈。讓她從中看到一種人性,奠定她對人性的著迷、對人性探索的興趣和批判:人被剝奪所有時産生的反抗,雖然那種反抗淒美而絕望。

  12歲時嚴歌苓當兵,在部隊裏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打開她所有的感知。

  她本來是一個舞者,對越自衛反擊戰時,主動申請當了隨軍記者,去了前線的野戰醫院包紮所,見到很多比她小的小夥子被成批抬下來。她從不知道如何採訪,到學會了解士兵的故事,才看到,人性會在極致環境下顯出醜惡,同樣也會在剎那間顯出勇敢和機智。

  嚴歌苓特別提到,部隊中有一個小戰士受了傷,本要用擔架抬走他,後來別人問他運炮彈的敵方怎麼走,他直接就説:“我自己帶你去。”這讓嚴歌苓看到,人在極致環境下會裂變出意想不到的光彩。嚴歌苓似乎發現了身體裏沉睡的作家因子,了解後才發現每一個戰士都是值得入書的角色。於是在20歲時,她寫了很多作品,後來進入了部隊的創作室。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