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由《長篇小説選刊》主辦的湘西作家劉蕭長篇小説《筸軍之城》研討會在北京現代文學館召開。雷達、胡平、梁鴻鷹、白燁等二十多位評論家出席。
關於湘西、關於鳳凰,人們記住的大多是那裏美麗的風景及人們浪漫的生活,在沈從文的作品中呈現的也多是人們艱難生活中或苦或甜的柔情,很少關注其生命中剛猛乃至決絕的一面,而《筸軍之城》正展現了湘西的這些特質。小説通過匡氏一家四代人的命運串聯起“邊城”鎮筸從清代到民國的整個歷史,展現了這座“邊城”男子勇武、女子多情的生命場景及奇譎瑰麗的悲情命運。從清政府對苗民的鎮壓到太平天國的興起,再到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邊城”男子前赴後繼,“不戰則死,不死則戰”,其血勇精神氣貫長虹;而在連綿的戰爭中,“邊城”女子也纏綿柔韌地安守著自己的命運:不愛則死,不死則愛。
小説背景中的湘西鳳凰縣山川秀麗、建築獨特,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現代史上更是誕生了沈從文等為代表的優秀作家和藝術家。《長編小説選刊》主編顧建平評價,這部以湘西獨有一支軍事力量為題材的《筸軍之城》,為湘西貢獻了一部“新鳳凰傳奇”。
評論家閻晶明則認為一位女作家選擇軍事題材創作是一個挑戰,“這是一個充滿歷史真實感,同時又具有濃烈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雖然作品中有大量的風俗民情描寫,但劉蕭在語言操作上是完全充滿當代性。”
著名評論家雷達關注到小説中表現得是不同於一般的歷史,“這部作品寫出一種有艱苦、呼吸、有溫度的歷史,什麼意思呢,這個歷史不是冷冰冰的,或者拷貝的,它帶著作者強烈的滲透意識,作者和歷史融匯在一起,所以顯得作品特別感性、飽滿。”
《筸軍之城》不僅寫人物命運,而且將眾多事象、物象、歷史、地理、魔法、巫術恰到好處地安排在文字的經緯之中,既恢弘,又細密,從而使“鎮筸”這座“邊城”也像小説中的人物一樣,具有了自己獨特的生命,煥發出自己獨特的光彩。
研討中有評論家指出,198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界高倡“魔幻現實主義”大旗,但實際上,由於缺乏相應的文化資源及藝術探索不夠,大多數這樣的作品並沒有實現其藝術初衷,而劉蕭的《筸軍之城》由於對獨特的湘西民間文化的發現與徵用,由於對“邊城”“邊民”別樣生命哲學的發現,在相當程度上激發了小説的“魔幻現實主義”內核,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審美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