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寫歷史劇,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對話《北平無戰事》編劇劉和平

時間:2014-10-23 08:38   來源:文匯報

  “國劇良心”《北平無戰事》可以有多好?除了1.069%領跑省級衛視黃金檔的收視率和9.2分的豆瓣評分,能説的或許還有萬語千言。上至“老戲骨”,下到“小鮮肉”,“人生如戲,互飚演技”的俗話反倒在電視裏再獲新生。鉤沉1948年至1949年間的戰事、疑雲、經略的野心,都熔鑄在53集的《北平無戰事》裏。素有歷史題材“金牌編劇”之稱的劉和平七年磨一劍,想説的,似乎也不只是一個波詭雲譎的暗戰故事。個中甘苦何如,創作意圖何在?記者對話劉和平,解讀《北平無戰事》背後的故事。

  “明月照人”是對人物命運的祝福

  記者:《北平無戰事》第一集就兩次出現老歌《月圓花好》,原本定的劇名也是《明月照人1948》,故事的最後又有大圓月、浮雲散的畫面。為什麼如此在意明月照人的意象,背後有什麼深意?

  劉和平:文藝作品總要用形象的、有情懷的東西去感染觀眾,去和觀眾心靈溝通。何況中國人本身就有一種“月文化”的情結,既是一種祝福,也是一種感嘆。我寫的是人物在歷史大轉型時期的命運,借明月照人,也傳達出對劇中人物由衷的祝福。

  此外,《月圓花好》能很好地表現民國時期的文化意境。就像電影《甜蜜蜜》就把鄧麗君的同名歌曲貫穿始終,更多是把藝術元素融入影視劇。至於觀眾能夠想到更多的價值,是我很高興的事情。

  記者:在此前所有的片名中,您最滿意的是《最後的王朝》,這很容易和此前的《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聯想到一起。從創作的本意上,這幾部劇之間有沒有聯繫?

  劉和平:如果説取名字,我自己傾向於取《最後的王朝》。現在仔細想來,有一層私心,想在總結代表作品的時候,能夠形成一個“王朝”系列。今天看來,這點私心不值一提。我其實也寫人間百態,寫各個階層人的命運。《最後的王朝》未必好,現在這個名字挺好的。

  記者:您之前受訪時表示,想拍一部“臺灣那邊也會服氣”、“兩岸三地包括全球華人都能夠接受的電視劇”。不論是從劇集的創作,還是受眾的接受而言,做成這件事的難點在哪?

  劉和平:難點在於你自己是不是真正地站在一個更大的歷史角度來看待歷史。有一點我始終堅信不疑,只要是中國人,都希望中華民族能實現偉大復興。既然確定了這是整個民族的中國夢,就應該在看待歷史的時候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只要有這個心,回頭看的時候,就能相對更有底氣、更客觀地看待歷史。

  回顧《北平無戰事》那段歷史,當時的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現在這個目標已經基本實現了,今後就是兩岸三地所有中國人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因此,就更應該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來看待歷史。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