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昨日亮相母校西北大學,向大學生講述他的創作生涯 記者 尚洪濤 攝
賈平凹近日深入陜北農村采風寫生,為創作積累素材 楊小兵 攝
接到開會通知時,陜西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賈平凹還正在延安寫生。從延安直接奔到北京開會,賈平凹就揣著自己的速寫本,裏面全是他用簽字筆畫的寶塔山、黃土地與窯洞,風格拙樸。就這樣,他一路風塵僕僕走進了人民大會堂,在那裏親耳聆聽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數十年來,賈平凹筆下誕生的數百萬字,總以一位作家的悲憫情懷,關注著社會最底層的農民兄弟姐妹,為一批小人物的命運、生存而呼號吶喊。他這幾十年的文學創作之路,無論是早年源於文學青年朦朧的、無意識的熱情,還是如今肩上扛著的沉甸甸的責任感,那些文字全都來源於土地,根植于土地。對於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賈平凹有著發自內心最深刻的體會——文學創作必須接地氣。
“你以前的書我都看過”
從《浮躁》到《廢都》,再到《秦腔》或《古爐》,賈平凹筆下的文字精準而深刻地描繪著一幅幅中國當代鄉村百態的畫卷,書中的細節、人物、情感、時代感真實而震撼,更像是一部了解中國鄉村人情世故、百姓生存現狀的“百科全書”。這次在北京,文藝工作座談會結束之後,習總書記還走到文藝家的面前一一握手交談,並透露自己以前讀過賈平凹的書。
賈平凹回憶起當天的許多細節:“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大受鼓舞。在會議結束時習近平總書記與大家一一握手交談,還問我最近有沒有新作,我説剛出版了一本叫《老生》的長篇小説,他説:‘好啊。你以前的書我都看過。’聯想起他以前和作家賈大山的交往,總書記其實對文學界是一直熟悉和關心的。”當晚,記者和賈平凹一起乘動車回到西安,看到著名作家去北京開會回來了,不少列車員拉著賈平凹簽名留念。
用更好的作品來完成使命
在諸多懷有文學夢的年輕人心目中,文學是朦朧的、美好的、浪漫的、充滿情調的,是藝術家個人情感的詩意表達。但賈平凹是從泥土中走出來的作家,他手中的一支筆力足千斤,斟字酌句時不求美麗、浪漫,每個鉛字肩上都扛著沉甸甸的社會責任。為百姓而寫,為民生而書。
72年前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提出了文學藝術為人民大眾的重要觀點。在賈平凹看來,72年後,習近平總書記也在講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文藝工作座談會適時召開,總書記講話裏提出了那麼多要點,我們就得努力著,奮鬥著,以更多更好的作品來完成我們的使命。”他向眾人分享著自己多年的創作體會:“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兩個不同時期兩位領袖講到同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或許是産生好作品、大作品的最基本的條件,但我們卻常常忽略。”
文藝的底線就是向上向善
任何一件文學藝術作品,其中的氣息是浮躁、悲情、喜悅……無論哪種氣息,經過了虛構或者藝術加工,其實都是現實社會的一面最真實的鏡子,他們引導或是映照著當代中國每個人的內心世界。作為一個文學大省的領軍人物,賈平凹對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的大時代,其中一些社會問題相當複雜,文學藝術怎樣代表時代的風貌,並且引領時代風氣,文學藝術家的責任相當大。
在賈平凹看來,向上向善是一種獨特的精神力量。“為什麼寫作?為誰寫作,怎樣去寫作,永遠是我們要追問的話。文學藝術是人類精神世界向未知領域突進的先聲,它首先有一個底線,就是向上向善!我們常説文風取決於作者的性格,取決於文字背後的聲音和靈魂,如果襟懷鄙陋,作品必然境界逼仄。要産生無愧於時代的好作品、大作品,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把根紮在人民中,紮在生活中,不被金錢誘惑,不迎合低俗,不受名利驅使。這個大時代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和巨大的想像空間,也給我們提出了大的擔當。”
昨晚,賈平凹在電話中告訴記者,自己每年都要走許多的鄉鎮,去了解底層百姓咋樣生活。“我就是實實在在寫一些基層的事情,也算自己這麼多年一直在為基層工作。27日,我的新書《老生》將在北京召開新聞發佈會,也期待著讀者能關注書中人物的命運。”
記者職茵 實習生段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