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錯失諾獎作家:村上春樹寫作風格不見“日本性”

時間:2014-10-15 08:13   來源:中國青年報

  10月9日,瑞典文學院宣佈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法國作家帕特裏克莫迪亞諾。

  這不但意味著莫迪亞諾的作品即將獲得讀者、書商的青睞,更意味著在210人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提名者中,有209人註定與它擦肩而過。其中,即有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和美國作家菲利普羅斯。

  村上春樹:寫作風格不見“日本性”

  第6次入選提名,第6次錯過諾獎,人們對村上春樹的評價是:“比起歷年獲獎者,他獲得的關注會更多。”事實上,村上春樹自29歲以《且聽風吟》聲名鵲起後,創作了第一本長篇小説《尋羊曆險記》。幾年後,他的《挪威的森林》風靡全球。

  他曾在《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一文中寫道:“小説家這一職業,至少對我來説,是無所謂勝負成敗的。書的銷量、得獎與否、評論的好壞,這些或許能成為成功與否的標誌,卻不能説是本質問題。”他認為:“寫小説很像跑全程馬拉松,對於創作者而言,其動機安安靜靜、確確實實地存在於自身內部,不應向外部去尋求形式與標準。”

  村上春樹作品的譯者施小煒對中國青年報記者直言:“諾獎候選人推薦,也未必事先徵得本人同意。顯然,村上春樹沒有舉手要求自己列入名單。調侃他為‘陪跑者’可以,但是細推起來,確實有失公允。”

  施小煒認為:“村上春樹對自己的文學風格有明確的表達。他屢次提到,自己作品的外殼是大眾化的,這樣使他擁有大量的讀者。但他在內涵上追求純文學。”他説,“他獲取了大眾讀者,但是這些讀者是否真的讀懂了內涵呢?我認為,甚至很多專業讀者——研究者、學者,都誤解了他,這其中甚至包括諾獎評委。”

  另一種觀點認為,村上春樹的寫作過於現代化,寫作語言和風格上見不到多少“日本性”,這或許是導致諾獎與之擦肩而過的主要原因。施小煒認為:“事實上,村上春樹筆下的主人公,如,多崎作、青豆,都是非常典型的日本人。他們雖與川端康成筆下的日本人非常不同,但是,小説家在探究人性之時,不必拘泥于某一個地域吧。”

  米蘭昆德拉:沒再創造出驚世的新作

  上世紀末,米蘭昆德拉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生活在別處》等作品為世人所熟知。根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改編的電影《布拉格之戀》也成為文藝青年們必看的電影之一。

  親身經歷過苦難和顛沛的作家,往往可以寫出拷問心靈、扣問本質的深刻之作。米蘭昆德拉並非以“重”寫“深”,而是以“虛”的方式來化解沉重的生命思考。有人説,在米蘭昆德拉的小説中,最深刻的哲思被寫得像詩歌一樣。他對世界的思索總是不加掩飾,甚至迫不及待地跳了出來——這也成為他寫作的一種特色與風格。

  多次翻譯米蘭昆德拉作品的譯者許鈞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説:“米蘭昆德拉往往立足於人類生活的根本。他對人類存在的本身進行思考。他也使人們走出絕對的認識,去追求絕對之外的可能性。他不走極端,而是在極端之間尋找平衡點。”

  許鈞表示,米蘭昆德拉試圖回歸人性,探究人類共同的記憶。他對存在的思考主要從政治和性兩個角度介入。他曾到達文學的巔峰,其成就有目共矚。

  許鈞説,他沒有獲諾獎的理由有多種。一是,近些年來,米蘭昆德拉並沒有創造出令世人震動的新作,而是因襲自己已經穩定的風格。當然,這無損於他的成就。很多優秀作家,如普魯斯特,也並未獲過諾獎,卻依舊是偉大的作家。

  許鈞認為,對米蘭昆德拉這樣敏感而獨立,對權力、控制、自由等比旁人更為敏銳的作家而言,一個獎項,或許遠沒有自由自在的思考更具魅力。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