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交通廣播:#張賢亮#【哀悼:張賢亮先生因重病醫治無效去世】銀川新聞網9月27日消息 據確切消息,張賢亮先生因重病醫治無效去世。無聲,哀悼。‘銀川新聞網--快訊:張賢亮先生因重病醫治無效去世’
張賢亮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主席,代表作有《靈與肉》《綠化樹》等。
揚子晚報:【著名作家張賢亮去世】今天中午,著名作家張賢亮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8歲。張賢亮,1936年12月生於南京,祖籍江蘇盱眙,1955年後定居寧夏。代表作《靈與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他創辦的銀川鎮北堡西部影城曾是《大話西遊》、《新龍門客棧》等作品拍攝基地。
財經網:【微介】張賢亮是文革結束後開啟反思文學的最重要作家,是對反右運動造成的“右派分子”生活進行文學描寫的最重要的作家。他的《靈與肉》1982年改編成電影《牧馬人》,觀影人次逾10億。他最重要的作品則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這部小説突破了此前大陸文學作品對性描述的嚴厲禁忌。
張賢亮1936年生於南京,祖籍江蘇盱眙。張賢亮早在50年代初讀中學時即開始文學創作,1955年從北京移居寧夏,先當農民後任教員。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因發表詩歌《大風歌》被劃為“右派分子”,押送農場“勞動改造” 長達22年。
張賢亮在《滿紙荒唐言》文章裏,詳盡地敘述了他個人的經歷和遭遇,也表述了他許多關於文學觀念的見解。他特別呼籲評論家要注意研究作家的精神氣質。
“一個人在青年時期的一小段對他有強烈影響的經歷,他神經上受到的某種巨大的震撼,甚至能決定他一生中的心理狀態,使 他成為某一種特定精神類型的人……如果這個人恰恰是個作家,那麼不管他選擇什麼題材,他的表現方式,藝術風格,感情基調,語言色彩則會被這種特定的精神氣質所支配。”他説。
統觀張賢亮的創作,他的小説就是他獨特的精神氣質外化而成的哲理與詩美的結晶,他的小説中透露出他的精神氣質。
張賢亮被打成“右派”之前,是以一個很有才氣的青年詩人的形象在文壇上嶄露頭角的。
他在1957 年4月7日 寫給《延河》編輯部的信中,以一種直率的年青人的激烈和自信宣稱:“我要做詩人,我不把自己在一個偉大的時代裏的感受去感染別人,不以我胸中的火焰去點燃下一代的火炬,這是一種罪惡,同時,我有信心,我有可能,況且我已經自覺地挑起了這個擔子……。”
在他當時發表的《夜》、《在收工後唱的歌》、《在傍晚唱山歌》、《大風歌》等抒情詩中,也顯露出他感情熾熱、富有浪漫色彩和幻想等詩人的氣質。
隨即因《大風歌》遭殃,這無疑使他神經上受到巨大的震撼,這使他的精神氣質又滲進了一種悲劇色彩。如同他自己所説:“心靈的深處總有一個孤獨感的內核”。
在近二十年的生活磨難中,他從生活的底層汲取了酸甜苦辣畢備的人生經驗,包括接受大西北的自然環境和勞動人民的熏陶,並閱讀了大量馬克思主義的著作,這又使他的精神氣質中融進了一種對人生的哲學沉思。
正是上述種種因素,對他作品的藝術氛圍,感情基調,語言色彩等起著重要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他那雄健、深沉、凝重並富有哲理性思辨色彩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