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觀察世界的一種方式”
2014上海書展昨天正式拉開帷幕,書展系列活動中最受關注的人物無疑是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印度裔英國作家奈保爾。首次來華的奈保爾已經82歲高齡,從倫敦長途飛行,加上身體虛弱,參加完經典之作《大河灣》的中文版首發式後,其他活動他只能坐輪椅亮相。昨天,他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郵件採訪。
《大河灣》中文版由新經典文化引進。奈保爾在自序中寫道,《大河灣》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並成為他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理由。
該書是奈保爾的巔峰代表作,他以後殖民時代動亂的非洲國家為背景,用一個在非洲謀生的印度裔雜貨店主的口吻、用平靜的語調描寫了非洲人民在掙脫了部落的枷鎖和殖民者統治後,卻無法進入現代人生活的混亂狀況。這本書寫于1979年,20多年後,讀者們驚奇地發現,書中寫到的情況幾乎全出現了。“我並不是預言家,我只是一個觀察家。”奈保爾説,寫作是他觀察世界的一種方式,“認真、專心地寫作,你書寫的現在也就等於你看到了未來會發生什麼。我是這樣寫《大河灣》的,也是這樣寫《非洲的假面具》的。”
對《大河灣》中文版的面世,奈保爾也充滿期待。他的夫人納迪拉對記者透露,奈保爾在看翻譯作品時很注重韻律,“如果譯者掌握了他的節奏,那他就特別欣賞、特別開心,因為他覺得這些譯者就是他的聲音,是他的聲音通過譯者傳達給了讀者。”
“我也許來不及寫關於中國的書了”
奈保爾的寫作往往和他的旅行版圖有關。這次來中國之前,納迪拉曾經表示:“奈保爾已經82歲了,但是我們還是希望能夠得到新的靈感和啟發,也許他能夠為中國之行再寫一部新的作品。”對中國之行,奈保爾沒有特別的期待,“有期待了就看不到你想看到的東西了。我就是過來,來觀察。”
可是真正踏上中國的土地,奈保爾卻帶著力不從心的遺憾説:“也許我無法寫一本關於中國的書了,因為中國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國家,需要認真地體驗、認真地觀察,需要很多知識。但是現在我沒有這些東西,可能來不及了。”
目前為止,他對中國的感受是“很喜歡中國的茶”,納迪拉補充説,他之前還給中國的一位詩人頒過獎,“我們是在威尼斯碰到的,奈保爾是評委。一位敘利亞詩人向他推薦了這位中國詩人,可惜的是我不知道他的名字用中文該怎麼念。”
新作不斷,“諾獎沒給我帶來什麼困擾”
《大河灣》開場白寫道:“別人怎麼看我,怎麼説我,我完全沒有興趣,根本就無所謂,因為我是為這個叫文學的東西服務的。”這段話也可以視為奈保爾個人的內心獨白。
當很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表示得獎後承受很多壓力和困擾時,奈保爾卻淡然説:“我能夠處理好和它的關係,沒有給我帶來什麼困擾。”這也是他在獲得諾獎之後仍不斷推出新作品的原因,“如果你是作家,你就得寫,不停地寫!”
8月17日是奈保爾的生日,生日願望是什麼?他答道,自己的人生可能只留下一個遺憾了,那就是人生苦短。“我認為一個人一共要有三個人生,一個用來學習,一個用來享受,還有一個需要用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