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學者葉嘉瑩:一生為古詩詞奔波 從未想過當詩人

時間:2014-04-02 13: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位於南開大學的“迦陵學舍”近日封頂。這個佔地面積約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是為南開大學教授、中國古典文學家葉嘉瑩修建的。葉嘉瑩今年90歲,號迦陵。在她的規劃中,學舍不是住房,而是有點像古代的書院,是個教書、做研究的地方。

  葉嘉瑩一輩子奔走各地,從事古典詩詞的教學、研究和推廣工作。她説,這回終於就要有自己的“家”了。

  四十年,一條漫長的回家之路

  葉嘉瑩對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積了整整四十年的情感。

  1974年,葉嘉瑩第一次從加拿大溫哥華回到了闊別26年的故鄉北京。“當時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國旅遊,不能為祖國做出任何貢獻。”關於那次回家,她寫下一首2700字的長詩《祖國行》:“卅年離家幾萬里,思鄉情在無時已,一朝天外賦歸來,眼流涕淚心狂喜……”

  1978年暮春,葉嘉瑩向國內的教育部門寫信,申請回國教書。此時,她已定居溫哥華近10年,早被聘為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79年,她的申請得到批准,她終於可以利用放假的時間回國講學。

  第一次回國教書,葉嘉瑩特意在香港買了一件藍色中式上衣。站在祖國的講臺上,面對臺下黑壓壓的學生,她儀態高貴,激情四溢,京腔婉轉。她喜歡隨講隨寫,從黑板的這一邊,一直寫到那一邊,滿滿一黑板的粉筆字,寫了又擦,擦了又寫。因為過敏的緣故,她的手總會因接觸太多粉筆而皮膚開裂,那時候她的手上經常貼著膠布。

  像候鳥一樣,葉嘉瑩飛來飛去,她的身影曾出現在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武漢大學等數十所高校裏。直到2002年,她終於獲得了在華長期居留證。對於故鄉,她終於不再是一個過客。

  去年,南開大學舉辦荷花節,校方決定為葉嘉瑩修建“迦陵學舍”,她特意賦詩一首以表謝意:“結緣卅載在南開,為有荷花喚我來。修到馬蹄湖畔住,托身從此永無乖。”她説,詩中的“永無乖”包含了三重意願:其一表示她將長久以此為家,不再遠離;其二是以湖中荷花的君子之德“自相惕勵,永無乖違”;其三是對於繼起青年學子的美好祝願,因為“人雖可老,來者無窮,人生之意義與價值正是如此”。

  七十載,一生為古詩詞而奔波

  “我一生一世都喜歡古典詩詞。”葉嘉瑩説,古典詩詞這麼寶貴的傳統文化之瑰寶,“我不盡到傳承的責任,上對不起古人,後對不起來者。”從1948年在北京教中學開始,傳承、傳播古典詩詞這條路,葉嘉瑩竟然走了將近70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間,也沒有中斷過。

  在加拿大,曾經跟隨葉嘉瑩學習中國古典詩詞的洋研究生就有十幾位,她還另外帶了一班完全不懂中文的洋學生。“1969年,我最開始教的兩位學生,原本要在美國加州大學念博士,後因反對越戰而到加拿大求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一時沒有找到合適的導師,恰好我剛來,就讓我教他們。”葉嘉瑩説,她用不太標準的英語,用自己對詩詞的真實感悟和真誠心,打動了這些洋學生。

  “我本是一個在講課時喜歡隨意發揮‘跑野馬’的人,卻要用英語講課,失去了這一份隨意發揮的樂趣。”葉嘉瑩這樣描述自己在國外講詩詞的尷尬。她還曾為此寫過一首七言絕句:“鵬飛誰與話雲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

  葉嘉瑩始終認為,古典詩詞的根在大陸,用英語講得再好,也無法真正講清楚詩詞中的深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裏無限的涵義和意境,就很難和外國學生説得通透。”

  多年來,即便是自掏腰包買機票,葉嘉瑩也從未停止奔波,她想將詩詞的美講給更多的中國人聽。葉嘉瑩説,她回來工作已經30多年了,不是現在才來工作的,只是那個時候大家不注意,“現在忽然間知道了葉嘉瑩,這也找你,那也找你,結果我老了,反而更忙了。”她特意説:“有些朋友的要求我不能完全做到,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諒。”

  提起葉嘉瑩,外界時常為她冠以學者或作家的頭銜,但葉嘉瑩坦言,自己從沒想過要作一個學者或詩人。“因為學者、詩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屬於個人的,往往只是個人的追求,而我不是,我所做的不是為了我個人。”老人説,“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詩詞傳給下一代人。”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