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北師大駐校作家余華入校儀式暨“先鋒的道路:余華創作三十年研討會”在北師大召開。北師大國際寫作中心主任莫言出席儀式併發言,歡迎余華成為中心駐校作家,這是繼賈平凹之後,第二位入駐北師大的中國作家。對於眾人對余華的期望,余華直言,“你們不要對我期望很高,我已經很累了。”余華説,現在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的經驗當做真理,永遠不要放棄對真理的追求。
“我知道莫言所有的毛病, 他也知道我的,但是我們都不説。”
北師大文學院資深教授童慶炳曾是莫言和余華的老師,余華曾經是北師大的校友,還完成了碩士論文《文學是怎樣告訴現實的》。童老師説:“很多人認為余華30年的創作道路是從先鋒派到寫《活著》時的現實主義,但是我今天重新讀完他的碩士論文之後,我這種感覺淡了,余華關於文學的觀念理論,對文學真實的理解,是一貫的,從80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文學觀念沒有變。他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文學現實。”
余華先自曝自己上學的時候曾模倣過莫言的簽名,又説自己是頂替蘇童來的(因為本來余華準備9月入校,3月是蘇童)。在余華的記憶裏,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那天,正好是他畢業,他在2年半的時間裏成為童老師的學生,有著很多難忘的故事。“我和莫言住在同一個宿舍,我知道他所有的毛病,他也知道我的,但是我們都不説。”至於自己駐校以後的具體工作,余華説還不清楚,但肯定會涉及到和學生的交流。
“我們非常愉快地對余華號脈”
在簡單的儀式之後,批評家張清華、張新穎、張檸、白燁、詩人歐陽江河等對余華30年創作道路進行了研討。莫言也鼓勵大家自由發言,“今天我們非常愉快地對余華號脈,雖然他身體非常健康,但不論再傑出的作家,創作30年還是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當然輝煌的成就,大家也可以説。”
余華的自由和任性讓很多人印象深刻,在座的很多和余華接觸過的批評家都能講出一段與此有關的小故事。他和陳曉明拍過桌子,因為對文學觀念的爭論,但轉眼就沒事了。張新穎是第一個寫余華小説評論的批評家,他説和一個作家一起成長30年的經歷非常奇特。至今仍然有很多人對《兄弟》的下半部和《第七天》有很大的爭議,張新穎説,“很多人認為,余華從大道走到了岔道上,但我覺得挺好,岔道就岔道吧。不怕污泥濁水,到了文學裏就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東西。”
詩人歐陽江河從一個詩人的角度認為,“余華一直保持先鋒的姿態,他堪稱典範。余華一直在堅持,堅持文學的先鋒性,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驕傲。有一些作品大家有不同看法,但是總體而言,堪稱偉大,隨著時間的消失,這個地位會更明顯。”70後批評家則用文學“男神”“偶像”來形容余華今天對青年一代的影響,“余華的吸引力在於他是中國文學史上不斷帶動中國讀者、批評者繼續思考的領跑者。”
“不要對我期望很高,我已經很累了”
對於很多批評家對他提出的更高的期望,余華説,“不要對我期望很高,我已經很累了。我已經到了這個時候,我該提醒自己不要自以為是了。”余華説,去年,他的兒子從美國回來和他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他才21歲,他説自己不喜歡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因為他實在不明白為什麼他要拿妓女的生命去換學生的生命,所以這也是這部電影在歐美失敗的原因。
後來,兒子話題一轉,和余華説,羅素曾在接受採訪時對1000年以後的人類説了一句話,羅素的意思是,1000年之後的人類也永遠不要放棄對真理的追求。同時,他看到張藝謀的一個採訪,張藝謀説拍到妓女代替學生去死的時候,自己特別感動,兒子警告余華,“張藝謀把個人的嗜好當成真理了,你也差不多到這個年齡了。”所以,余華一直提醒自己,自己的經驗、嗜好不一定是正確的,“雖然這句話説起來有點庸俗,但是,永遠不要放棄對真理的追求。”
文/記者 羅皓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