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老牌文史掌故雜誌,現在是淘書界的熱門收藏之一。
【遲來的懷念】
十五年前的九月八日張愛玲被發現死在洛杉磯公寓,無人知曉,據推測她的死亡時間應該是九月二日或三日。而幾天之後的九月六日沈葦窗因食道癌在香港病逝。之所以將兩人並提,是他們都是“寂寞地告別”人世。張愛玲走得雖然孤寂,但身後卻很熱鬧。而《大成》雜誌主編沈葦窗先生,卻是真寂寞,一點繁華都沒有。我這篇小文就算是遲來的懷念吧!
關於沈葦窗的生平資料不多,他是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三十日出生,浙江省桐鄉烏鎮人。正如他自己説的:“我寫作至今,從未提過自己的家世。”只在《記從兄沈泊塵》一文中,他透露一些蛛絲馬跡:“祖父右亭公生子女九人,泊塵是三房長子,能毅、叔敖是他的胞弟。我父季璜公行九,娶我母徐太夫人,婚後居上海之臺灣路,侄輩到上海求學,多住我家。我家兄弟都以‘學’字排行,泊塵名學明,家兄吉誠名學謙,我名學孚。我生在臺灣路,大約我出世未久,這位‘明哥哥’便去世了!”沈泊塵卒于一九一九年,得年僅三十一歲。沈泊塵兄弟三人曾合辦《上海潑克》畫報,為中國漫畫報刊的始創者。陳定山就説:“上海報紙之有漫畫,始於沈泊塵。若黃文農、葉淺予、張光宇、正宇兄弟,皆為後輩矣。”
沈葦窗畢業于上海中國醫學院,據香港的翁靈文説沈葦窗自滬來港後,雖投身出版事業,但也常應稔友們之請,望聞問切開個藥方,多能藥到病除。沈葦窗曾任香港麗的呼聲廣播有限公司金色電臺編導、電視國劇顧問。他的夫人莊元庸也一直在“麗的呼聲”工作,莊女士其實早在上海名氣就很大了,每天擁有十萬以上的聽眾,她口才好,聲音悅耳。有“電臺之鶯”的雅號。後來在臺灣的華視也工作過,我還看過她演出《星星知我心》的連續劇。
沈葦窗是崑曲大師徐淩雲的外甥,徐淩雲曾對寧波、永嘉、金華、北方諸昆劇,甚至京劇、灘簧、紹興大班等悉心研究,博採眾長。十八歲登臺,堅持長期練功不輟,生、旦、凈、末、醜各行兼演。後來又與俞粟盧、穆藕初等興辦蘇州昆劇傳習所,培養“傳”字輩一代昆劇藝人有功。沈葦窗説他自己:“少年時即好讀書,有集藏癖,年事漸長,更愛上了戲曲。其時崑曲日漸式微,但因我的舅父徐淩雲先生是崑曲大家,總算略窺門徑;還是和平劇接近的機會多,凡是夠得上年齡的名角,都締結了相當的友誼,蒐羅有關平劇書籍更不遺餘力。”他後來將這些重要史料收藏,如《富連成三十年史》、《京戲近百年瑣記》、《清代燕都梨園史料》、《菊部叢譚》、《大戲考》等十二部珍貴或絕版史料,“平劇史料叢刊”由劉紹唐的傳記文學社出版,嘉惠後學。
已故邵氏電影公司在臺分公司總經理馬芳踨説:“文化事業出版界,我最欽佩兩個人,一是臺北《傳記文學》的社長劉紹唐,以單槍匹馬一個人的精力,把中國近代史的資料蒐集成庫。另一位就是香港《大成》的沈葦窗,《大成》是專門刊載藝文界的掌故與訊息,目前兩岸包括海外,似乎還找不出第二本類似的刊物。”其實《大成》還有個前身就是《大人》雜誌,它創刊于一九七○年五月十五日,至一九七三年十月十五日停刊,先後出了四十二期。同年十二月一日《大成》緊接著創刊,至一九九五年九月沈葦窗病逝終刊,出了二百六十二期。兩個刊物合起來共三百零四期,先後有二十五年之久,它也是“一人公司”。香港作家古蒼梧説:“《大成》的業務,從編輯、校對到聯絡作者、郵寄訂戶,幾乎都由沈老一人包辦。每次我到龍記樓上《大成》編輯室送稿,總見到他孤單地在一堆堆書刊中埋頭工作,見我來了,便露出燦爛的笑容,跟我閒聊幾句,臉上毫無倦容……”
不久前去香港,找尋到兩本《大人》,總算把全套雜誌輯全了,翻其雜誌,想見其身影。文人寂寞,千古如斯。希望能為他做點什麼,也給這千古寂寞,帶來點慰安!
□蔡登山(臺北 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