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下午,莫言在臺灣高雄佛光山大覺堂與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對話,以“看見夢想的力量”為題,分別從“文學家的夢想”、“宗教家的夢想”觀點出發,同臺交流,共談夢想的力量。這是莫言第六次來臺灣,也是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首次赴臺。圖為莫言受聘為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榮譽文學家暨駐館作家。中新社發 劉震 攝
中新社臺北9月21日電 (記者 冽瑋 陳立宇)“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我寫作的壓力更大,因為以後的著作中如果有錯誤,就會被放大,纖毫畢現。”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陸知名作家莫言9月21日在臺北的新書發表會如是説。新書《盛典》是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作品,
應臺灣佛光山星雲法師的邀請,莫言攜妻女等一行7人造訪台灣,參加9月15日在高雄佛光山開幕的“星雲人文世界論壇”,發表了“文學家的夢想”專題演講。這是莫言第6次來臺灣,也是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首次來臺。
21日下午,位於臺北市的佛光山臺北道場人頭攢動,莫言與數千名慕名而來的臺灣讀者分享了得獎的感悟,並在現場為文學愛好者簽名。他認為,文學的價值就是“春雨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文學的價值在於研究人性、研究人的心靈、研究社會,通過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讓人們以此為參照的“鏡子”,令人性變得更美好。
莫言坦言,他寫作從未曾夢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來獲得這個殊榮,深感慚愧、惶恐,寫作時的壓力更大。因為以獲獎為目的是寫不出好作品的,一個作家在比較放鬆的情況下,方能寫出自己與社會都能認可的作品。
同時,他反對將作家“高尚”化,認為作家只是人群中的普通人。作家既要深入生活,又要超出生活。需要站在一個比較高的層面上寫作。
莫言新書《盛典》的臺灣版近日在島內各大書店上架,該書以13篇親筆日記、7篇演講、8篇訪談、65張照片,記錄了莫言獲獎之旅的心路歷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