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上海:居民年均閱讀近7本紙質書

時間:2016-08-18 09:2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8月17日專電 題:上海:居民年均閱讀近7本紙質書

  新華社記者孫麗萍

  2016上海書展17日揭幕,15萬種中外圖書和眾多文化名人與讀者相約。官方統計,上海市民年平均紙質閱讀量約在6.61本,高於全國平均水準。而走過13年的上海書展,逐漸成為當地居民的閱讀“燈塔”。

  政府引導下的全民閱讀與民間自發形成的讀書熱潮,漸漸形成一股合力。大大小小的讀書會,各種風格的實體書店逆勢“出擊”,讓閱讀在上海蔚然成風,數字化時代的全民閱讀“上海樣本”值得關注。

  閱讀達人,奔跑在“閱讀之約”路上

  距離上海書展主場——上海展覽中心3公里之遙,由歷史文化建築群改造而成的思南公館,正在成為2016上海書展的另一處熱門地標。這裡是上海書展上海國際文學周眾多活動的舉辦之地。未來一週裏,包括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在內的大批中外作家將在這裡坐而論道。

  對於滬上愛書人來説,思南公館更因“思南讀書會”而火爆。2013年,上海書展首次將部分活動放在“思南文學之家”——這是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和上海作協聯合創設的文學空間。書展結束後,這裡形成了每週六舉辦的書集和讀書會。一晃兩年多過去,思南讀書會迎來送往300多位文學嘉賓,形成了上海全民閱讀的“高原”……每逢週末,思南讀書會總是一座難求。許多讀者手捧書卷,虔誠地赴一場閱讀之約。

  2016上海書展開幕前夕,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發佈的統計顯示,上海市民年平均紙質閱讀量約在6.61本,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穩步上揚的閱讀率背後,活躍著大量閱讀達人和讀書組織。

  據不完全統計,上海有各種閱讀組織3萬餘個。除了思南讀書會這樣的“陽春白雪”,更多的閱讀組織出身“草根”。

  “海歸”閱讀達人丁布一年讀書逾500本。他發起的“書聲”讀書會,每年舉辦活動200余場,在滬上已小有影響力。丁布是筆名,丁寓意“白丁”,而布寓意“布衣”,兩個詞完美概括了書聲讀書會的定位。

  “何謂全民閱讀?把一本書讀百遍,跟一群人一起來閱讀,完全是不同的事情。”四年來全力投入“書聲”的丁布説,在網際網路時代,書可以一人讀,亦可以群體讀,全民閱讀正是分享式閱讀。

  最美書店,為閱讀“傳燈”

  如果説書展是上海這座城市中流動的閱讀盛宴,書店即是一座城市中凝固的閱讀風景。

  曾幾何時,實體書店的式微引發舉國關注。過去一年中,實體書店在上海的“重生”引人注目。大量設計精美、功能綜合的閱讀空間正在上海涌現。從法國梧桐掩映之下的獨立電影書店“衡山和集”,到以“最美書店”揚名國內的“鐘書閣”……實體書店在上海方興未艾。

  “為守望者暖茶,為夜行人燃燈。”隱匿在上海最美馬路武康路一隅、幾塊公交車站牌後的大隱書局,開張不過百日,卻成為上海文藝青年趨之若鶩的所在。書局空間不大,但佈置富有禪意,集書、香、茶、花、藝于一體,還提供體驗傳統文化的公益活動,如篆刻、剪紙、古琴、茶道、香道,甚至抄寫佛經。

  在全民閱讀的土壤之中,剛剛綻放的大隱書局已經接到上海許多區縣街道的邀約合作。在黃浦區,大隱書局策劃成立“大隱精舍”的文化項目,聚合書院、劇場、茶館、學堂、工坊等綜合功能,以閱讀為中心構造起傳播傳統文化的體系。

  “一方書店雖小,亦可以點亮城市的精神,可以為中國文化傳燈。”大隱書局創始人劉軍説,雖然實體書店困境猶存,但上海的“全民閱讀”熱潮,讓書店可以勇敢探索多元發展之道。

  從上海書展到“全城熱讀”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説,當下時代的閱讀就像一杯茶,往往是裏面漂著寥寥幾片茶葉,閱讀的味道淡了;上海書展要以品質和價值觀引領閱讀,讓閱讀的味道濃郁起來。

  近年來,由上海書展激發而形成的閱讀網路蔚然成形。與此同時,全民閱讀之“上海樣本”也呼之欲出。

  丁布的讀書會原本名叫“書蟲”,但在獲得了黃浦區政府的支援後,他才突破場地、資金、人力的限制,把“小而美”的讀書會變成了氣勢頗為磅薄的“書聲”。

  在距離上海市中心20公里的浦東高行鎮,政府亦借“看不見的手”立體式推動全民閱讀。浦東首個建設在商業中心裏的純公益閱讀空間——“薈書房”,剛在這裡開門迎接讀者。高行鎮政府一年投入90萬元購買服務,而社會組織承擔各種活動與運營,給居民最好的閱讀環境。高行鎮在喜馬拉雅和豆瓣上開設的公眾號,一推出就人氣很旺,帶動許多年輕人投入紙質閱讀。

  推廣社區閱讀的浦東高行鎮黨委委員聶影感到,在上海,政府和社會組織聯手,各展所長,以更多創新之舉激活民眾閱讀需求,“全城熱讀”的美好願景值得期待。“在這樣一座智慧型、學習型的國際大都市中,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回歸閱讀,在書本中邂逅更好的自己”。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