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雜誌《收穫》首次刊登網路小説 接受手機線上投稿

時間:2016-08-18 08: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存在許多不安,在生命中的某個節點,人一旦真正體會到衰老和死亡的存在,便再也無法擺脫恐懼,哲學、美學、文學都無法解決。”

  汪若這篇名為《六十歲的中文系女教授》的小説,刊登在7月出版的《收穫》雜誌上,與韓少功、周嘉寧、翟永明、毛尖、吉狄馬加等作家的作品共列。不同的是,這是一篇“網路小説”,來自於5月18日上線的移動創作出版平臺“行距”。

  網路寫作與傳統文學創作不應處於分道揚鑣的狀態

  “是的,我們現在接受線上投稿,你的才華一分鐘都不需要等待,我們每位編輯都在‘行距’上出沒。”今年5月,居於中國文學期刊金字塔尖的《收穫》宣佈,將直接通過手機APP軟體接受線上投稿。而此前,包括《收穫》在內的嚴肅文學雜誌長期只接受紙質投稿。

  雖然只是投稿方式上的小改變,但足以窺見文學生態系統的悄然嬗變。

  線上投稿,是“行距”APP為《收穫》訂制的一個功能。在“行距”的開發者、“讚賞”IP平臺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序看來,以往,網路寫作只存在雙邊關係,創作者的作品優劣靠用戶的點擊量判定。也因此,“同質化、文學性弱、IP泡沫等問題隨之出現。”而優質文學創作的三方關係機制,既有作者、讀者,也有編輯和出版人,到網際網路時代演變成簡單雙邊模式,難免缺乏專業判斷和審美引領。

  但在當下,在覆蓋生活各個角落的網路空間,零門檻的草根網路寫作明顯壓倒傳統優質文學創作。陳序坦言,“年輕人在網上提到文學,只會想到《尋龍訣》《盜墓筆記》等,很難想到莫言、余華。惟一一個線上誕生的茅盾文學獎作品《繁花》,也不是在主流網路寫作平臺創作、發佈的。”

  “源於草根的網路寫作與經過沉澱的優質文學創作不可能一直處於分道揚鑣的狀態,這是一個能力錯配的問題。”陳序認為,“我們希望探索在移動網際網路上,優質文學創作如何重新繁榮。”

編輯:楊真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