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少年女作家的“復出”

時間:2016-08-17 09:34   來源:北京晚報

  北京女作家韓曉徵的小説集《美器》上個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筆者從拿到書直到把這五篇小説讀完,用了有半個月的時間,看完那一刻仿佛與韓曉徵一起經歷了很漫長的時間。就像韓曉徵所説,這本書對於她的意義,是從此以作品為武器,開始了與時間的對抗。

  筆者起初認識韓曉徵,只知道她是目前最優秀的文學編輯之一,直到後來才慢慢聽説她的故事,知道了她是畢業于北大中文系的才女,早在中學時就是一名少年作家了,那部《夏天的素描》讓她很早獲得了文學界的注意,有了相當的知名度。

  所有人都羨慕她少年成名的順風順水。知名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與韓曉徵的父母相識,“我永遠記著她的父母,我的朋友韓少華、馮玉英伉儷談起女兒時那欣賞與滿足的神情”,他還把韓曉徵作為自己女兒的榜樣。

  從小生長在北京的韓曉徵與大家眼中的北京姑娘不一樣,她説話永遠輕聲細語,溫文爾雅,甚至帶著某種驚恐。直到看到序言時才知道她所經歷的,也明白了她的“沉寂”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小時了了。她父親重病多年,作為女兒她為此奔波,創作時間和精力上帶來了不可控制的影響。

  曾獲得老舍文學獎、創作話劇《魯迅》引起諸多話題的女作家李靜是北京日報的編輯,她與韓曉徵同齡,也就更能理解彼此,讓韓曉徵成名的《夏天的素描》寫于1985年,“曉徵還是個高中生,才華橫溢、名滿天下,在文氣稀薄的遼西小城念初中的我,當時正手捧刊載曉徵文章的《作文通訊》,孜孜研習作文秘籍。”李靜這樣回憶。

  拿到這部小説集的時候,筆者就明白了這本書的分量。有人説,“消失”了很久的韓曉徵又回來了。其實韓曉徵從未“消失”,這些年她一直在用文字來對抗時間。在這書中的五部小説也能看到她這些年來清晰的創作軌跡。她將二十多年來創作的作品精選了五個,收錄在這本書中。所以説這本書幾乎是她到目前為止的所有心血。

  按時間順序,第一部就是那篇讓她出名的《夏天的素描》,按現在的名詞,這篇小説應該被歸入校園青春文學,這也幾乎是所有作家必經的階段——描繪少年時期的時光。之後的《橘子》是寫于1992年到1994年之間,是從一個女童的視角描繪女性的性覺醒。再後一篇《換頭》可就更讓人刮目相看了:文言文寫作並不是她的噱頭,兩萬多字,如果沒有相當的古典文學功底,一般都不敢輕易嘗試。小説以蒲松齡的《陸判》一文中書生妻子被換頭的情節,演繹出一場偷天換地的女性主題。

  這篇小説無疑是整本書最吸引人的一篇,李靜問韓曉徵為何非要用文言文寫小説,作者卻輕描淡寫地説:為了跟蒲松齡做遊戲。這短短的一句話反倒讓人體會到她寫小説的妙趣:她是只為了創造出一種特殊的文學快感,全然不顧市場或是讀者的喜好,她的創作極具個性,完全在彰顯自己生命中最有趣與熱愛的那一面。

  最後的兩篇是她的成熟之作:《美器》寫當代藝術家在北京的生活,《妙色》寫一位古典文學的教授與一位少婦的故事,用她小説中的原話:“沒有什麼戲劇性的場面出現,像生活本身那樣。”

  在陳建功看來,韓曉徵的文字“平靜內斂,有別於他人的囂張和張揚”,他看過這本小説後感嘆這本書是一個分水嶺,她少年那些作品還都屬於青春文學,這本書裏的作品已經是成熟地開始思考女性整體命運了,這是一個初具滄桑的作家開始了成長,這也突然把他對於老友一家遭遇的辛酸感慨,幻化成了欣慰,和對於這位成熟的女作家的新的期待。

  其實《美器》並不算是韓曉徵的“復出”之作,畢竟這些年她一直沒有停止創作,只不過因為對於寫作的敬畏和許多其他原因,她並不那麼高産,甚至是每篇小説都是精雕細琢、反覆斟酌後才敢拿出來示人。筆者能夠感受到韓曉徵將這本書寄給朋友們時的那種小心翼翼,就像她在扉頁一筆一畫、端端正正地寫著“雅正”二字。 J226

編輯:楊真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