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8月8日電 (記者 應妮)“梧桐”和“法國梧桐”如何上演文化的“誤會”和“交融”,“玫瑰”和“月季”為何在愛情道路上分道揚鑣?為什麼不同的樹都曾被佛教僧侶當作“菩提樹”?
商務印書館7日首發出版的博物學新書《花與樹的人文之旅》。作家周文翰在印度、西班牙、義大利、東南亞旅行兩年,追尋從古到今有關植物的傳播、認知歷史,以生動、有趣的細節和藝術名作中的植物圖畫娓娓道來植物在不同文化中如何被命名、賦予文化涵義,如何隨著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得到傳播,並介紹在此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誤會”“誇張”“錯位”。
該書是國內第一本有關植物的科學史、藝術史、園林史、文化交流史的跨界博物學著作,書中主角是松、竹、梅、荷花、向日葵等大家習以為常的花木,但是作者結合多學科知識追蹤它們在不同文化中如何被發現、命名、傳播以及賦予其象徵意義,以兼具文學性和知識性的語言及跨學科的方法對最常見的植物進行歷史、藝術、科學等方面的多向度解讀,尤其關注各種植物相關的文化想像和文化認同的建立。可以説,《花與樹的人文之旅》就是追蹤文化史和藝術圖像史中的植物形象的演變,而植物如何被利用、認知、傳播、賦予文化意義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側面。
以菩提樹為例,中國有史可考的菩提樹是西元501年印度僧人帶到廣州種植的菩提樹。華南因為是熱帶可以長這種樹,但在江南、華北氣候不合適,根本沒有植物學上的菩提樹生長。所以現在江南和北方寺廟裏的菩提樹,往往要麼是椴樹,甚至是銀杏樹。就連故宮裏面兩棵所謂菩提樹實際上是椴樹。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誤認?周文翰認為,原因在於最早西域僧人來中國會攜帶三種東西——佛祖或高僧的舍利、當地寶石以及珍奇植物的種子。菩提樹在中原和江南比較少見,於是誤會就這樣産生甚至被皇上欽定。
作者表示在長期旅行中,“發現歐美寫園林、蔬菜、水果植物的書多數寫他們在歐美如何傳播、利用的歷史,還穿插歷史故事、花語之類,而國內的書多數都是寫中國古典詩歌、文學中的植物象徵、形象之類,而我首先是想從全球比較、傳播的角度出發看同類、近似植物在全球如何被認知、被賦予文化意義,這裡面有一系列文化上的‘翻譯’、‘誤會’、‘錯位’挺有意思。我也喜歡追溯一系列現象後面形成的機制,比如商業、宗教、政治等等因素怎樣影響人們對植物的命名、使用、傳播等。”
以書中配圖則是近代著名植物手繪圖譜和藝術史中的繪畫名作、文物古跡照片,從圖片角度歷史性地呈現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時代如何記錄、呈現植物和賦予它們文化藝術上的象徵意義,圖文並茂,具有極強的直觀性和收藏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