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親愛的翻譯官》根據繆娟的小説《翻譯官》改編,講述了法語系碩士喬菲在翻譯天才程家陽的指導下,成長為高級翻譯,倆人也從歡喜冤家變成了互相扶持的親密愛人的故事。
小説《翻譯官》是繆娟的代表作,在2006年首次出版。繆娟生於上世紀80年代,瀋陽人,原為專業法文翻譯,現在阿爾卑斯山谷小城生活,勤奮地書寫青春。
繆娟學法語,純屬偶然。像大多數高中畢業生一樣,繆娟不知道專業的真實含義是什麼,在當時的想像中,法國等於浪漫、法國菜加葡萄酒。考上大連外院,她認識了第一個法國人——老貝勒。
老貝勒是個外教,文學博士,拿法國大學和政府雙薪,真名叫莫萊 貝爾納。老貝勒耐心驚人,他一句中文不會,卻能把課上得風生水起,他教大家排練莫裏哀的戲劇,每次演完,他都帶著大家給自己鼓掌,“那一刻,他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優雅的。”一年後,老貝勒去廣州的大學教書,同學們早早起床送行,繆娟去得很晚,她成績一般,與老貝勒接觸也不多,但剛到車站,老貝勒遠遠地就向她招手,喊著:“謝謝你來送我。”沒有被忽略的感動,繆娟至今難忘。
畢業後,繆娟留在大學工作,業餘時做翻譯官。
2007年繆娟嫁到法國。
“其實,他們只是表面浪漫。”讓繆娟驚訝的是法國人彼此很少往來,兄弟間也很淡漠。和中國人親疏概念不同,法國人認為配偶第一,孩子第二,父母第三。法國人喜歡閱讀,但交流少,情感簡單直接,無法欣賞纏綿悱惻的曲折。
法國人的悠閒與節奏慢,讓繆娟大開眼界,包括她的先生下班後任何手機都不接,哪怕是老闆打來的。法國法律規定老闆不能開除員工,而給員工降薪,其法律程式也非常複雜,所以老闆不敢輕易得罪員工。“一單活交給法國人,耽誤一兩個月太正常了。”做任何事都要預約,比如看牙醫,5月份預約,8月份才能見到醫生;冬天打疫苗也要提前3個月預約。企業如此,政府也如此。甚至到銀行取錢也要提前3天預約。
法國稅負世界第一,以繆娟家為例,她先生結婚前60%收入上稅,婚後減為50%,但繆娟也工作,仍按60%交稅。一算賬,不工作反而更划算。在法國,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政府免費養兩年,還提供就業培訓,兩年後如果有充足理由,政府還會繼續養著;如果沒理由也不要緊,政府提供稅前1200歐元的失業補助,足夠日常開銷和旅行了。
住在大山的曲折中,繆娟每天都在寫,累了時,便在歐洲旅行。(北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