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5月24日訊(姚學文 婁歆月)長沙市長郡中學91歲的老校友唐飛霄,用日記記錄了200萬字的抗日時期校園生活,被人譽為“用日記記錄抗戰第一人”。今天,唐飛霄老人回到母校,見到了他多年未見的同學和校友,並與大家一起回憶了那段難忘的青春歲月。
唐飛宵,是長郡中學1944年高17班學生。據介紹,他從14歲便開始寫日記,留下各個時期的日記共計200余萬字。抗日戰爭時期他每天都寫下所見所聞,大到聯合國創立時的校園反應,小到流亡路上的點點滴滴。這些日記大都是生活細節,但都折射出抗戰的艱難、社會的動蕩、人民的苦難和歷史的進程。他的日記也因此被稱為一部具體而微的抗戰史詩,為長郡中學和中國抗戰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
據他的日記記載,由於戰事臨近,1938年長郡中學率先遷入安化藍田(現漣源),此後20幾所學校相繼遷入,其中國立師範(現湖南師大)還是在藍田創建,讓藍田成為了戰時湖南文化教育的中心。
日記還記錄了當時長郡的學生,去藍田求學的艱難:淩晨3時起床,坐輪船到湘潭已是下午3時,再步行經姜畬、湘鄉、婁底到藍田,走得雙腿發疼。1944年6月19日,長沙淪陷,藍田也危在旦夕,不少學校又開始西遷。“1944年6月17日,魯校長已向縣政府籌米數十石,以備放假後救濟暫時不能回家的同學,每日可以食粥兩餐。時局緊張,藍田的學校有的停止了期考,有的提早了,唯獨長郡照常,以學為重。”
日記還記錄了1944年8月衡陽淪陷後,長郡中學為吸納流亡學生制訂的學生隨到、隨考、隨錄取的戰時政策。“已有400多學生,為藍田各校之冠。有力保住了中華文化的元氣。”
唐飛霄高中畢業後,考上了當時的重慶中央大學,曾任人民出版社編輯。1985年從桂林醫學院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