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童書原創之路為何如此艱難?缺乏優質人才是關鍵

時間:2016-03-14 11:05   來源:文匯報

  “一本原創的兒童繪本,平裝加精裝本版稅率達百分之十幾,加上印製費用差不多佔到總定價的40%。但目前網路銷售折扣又低,這樣算來,我們做原創的兒童繪本就是賠錢的買賣。”中福會出版社社長余嵐搖搖頭,“目前實體書店也都是代銷模式,經常有圖書賣不掉被打包退回,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原創童書出版,真是難!”

  原創之路為何難? 缺乏優質的創作人才是關鍵因素。加之上海原創成本高、行銷手段相對保守等,不少從上海成長起來的青年作家紛紛“流失”到其他地域的出版社。

  文化和思維背景、編輯模式等,同樣制約了國內原創繪本的創作。“比起做中國原創的繪本,引進國外繪本更簡單容易,成本也相對低。但中國兒童文學要發展,必須要有自己的原創作品,培養自己的原創作者隊伍。儘管過程並不容易,但我們也必須堅持。”余嵐説。

  暢銷童書多來自國外少兒圖書出版缺乏原創力

  據相關公開數據顯示,過去幾年,少兒出版物年出版品種數從“十二五”初期的2萬餘種,增長到2014年的4萬餘種,已成為我國出版業成長性最好、活力最強的一個板塊。

  余嵐解釋説,在出版業總體趨勢受到新媒體閱讀方式衝擊的大前提下,少兒圖書的出版可謂逆勢上揚。隨著經歷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開始為人父母,他們重視子女閱讀習慣的培養。與此同時,政府也向社會推動閱讀的力量,這些都成為少兒圖書銷售的利好;由市新聞出版局和團市委組織的一項“上海青少年閱讀調查”公佈的數據表明,申城青少年更偏愛紙質圖書,近5成被調查對象每天都看書。

  “當然,新實行的二胎政策,也是少兒圖書出版業的利好。”余嵐説。

  雖然全國的少兒出版一片紅火,這一片繁榮之中仍然隱藏著令人擔憂的現象———少兒圖書引進繁榮,原創不足。而外國少兒文學是少兒讀物的絕對主力,佔據40%以上的少兒圖書出版份額。

  人民文學出版社引進 《哈利波特》 系列後,連續27個月居全國銷售排行榜榜首;中少社引進的 《丁丁曆險記》 和 《林格倫作品集》 兩大系列、浙少社引進的 《冒險小虎隊》 叢書,以及接力社引進的 《雞皮疙瘩》 系列等,都長期佔據著各大書城少兒圖書櫃檯的醒目位置。

  少兒圖書出版的衍生行業如動漫也是如此。《2009年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報告》 顯示,中國青少年最喜愛的20個動漫形象中,19個來自海外,本土動漫形象只有“孫悟空”名列其中。在中國青少年最喜愛的動漫作品中,日本、韓國動漫佔60%,歐美動漫佔29%,中國內地和港臺地區原創動漫的比例僅有11%。這仍然源於中國動漫作品缺乏具有影響力的原創形象。

  在原創領域中,以楊紅櫻為代表的校園文學和以沈石溪為代表的動物小説佔據了市場的最大份額,呈現出“二八現象”,即20%的作者佔據了80%的市場份額。少兒科普讀物則更顯落寞,來自英美的百科類圖書是其中最大的主角,更多的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抄襲之作。尤為可悲的是,上少社的看家圖書 《十萬個為什麼》,在市場上出現了上千種“複製加黏貼”的雜牌版本。這些低成本低品質的版本衝擊了優質圖書市場,讓出版社和家長暈頭轉向。

  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王泉根説,可以將此概括為“三多一少”: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精品少。尤其是原創匱乏、引進氾濫、選題重復、跟風模倣、粗製濫造和同質化出版。

  熱銷繪本少見原創中國何時才有真正的繪本

  “堅持原創繪本製作,不得不説,壓力很大。”余嵐告訴記者,當前繪本製作首要面臨的難題在於缺少原創作家和成熟的插畫師。而且,文化和思維、編輯模式等,都制約了國內原創繪本的創作。例如,歐美等國家主張創意,繪本故事中常常蘊含哲理。而中國的傳統作家都擅長講述連貫性的故事,用具象思維表達抽象概念是國內作家的短板。“相比之下,國內原創繪本與市場和家長需求粘合度偏弱。”

  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周晴也説,繪本製作方法上,國內外也有所差異。“國內的繪本創作大多是文字為主,再邀請畫家根據文字演繹。或者畫家只負責作畫,文字則由其他作家協助完成。兩位創作者之間的磨合和調整,大多由出版社編輯牽線負責。”

  而在國外,繪本的製作文字和圖片均由一位作家完成,或者是夫妻檔,也有少部分是默契合作了多年的夥伴,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文字和繪本圖片內涵上的統一。“繪本的圖片語言相比漫畫等其他形式的創作作品更加重要,國內的繪本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繪本。”

  在過去3年時間裏,中福會出版社共出版了八九十種中國原創繪本作品。2015年,青年作家劉洵創作的《牙齒、牙齒,扔屋頂》 獲得第四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佳作獎。作品講述了孩子換牙過程中的有趣經歷,與“扔屋頂上”的傳統習俗相連,贏得評委們的喜愛。“如果從專業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故事更多贏得了家長們的共鳴,如果完全站在孩子的角度,還可以更有童趣。”業內某少兒作家稱。

  國外的繪本發展有著近百年的歷史,但國內繪本發展,起步于近十年。周晴表示,國內不少從漫畫成長起來的原創繪本作家也正在成長,原創繪本的發展還需要時間。

  上海有大量兒童文學人才,但卻留不住他們

  上海 《文學報》 主編、兒童文學家陸梅表示,在上海,少兒圖書作家的隊伍最為整齊,老中青三代皆有。多年來在全國走紅的兒童文學作家如秦文君、周銳、鄭春華、殷健靈、鬱雨君,以及科普作家葉永烈、動物小説家沈石溪等,要麼本就出自上海,要麼是在上海的出版業成長起來的。全國各地的少兒出版社,早期幾乎都是由京滬兩地的編輯人員帶出來的。

  然而,余嵐説,“上海不缺少人才的表像使得上海對新進的人才渴望程度也不夠。培養發現的好苗子沒有給予充分的認識,加上已經名氣大噪的作家們瓜分了大部分市場份額,新晉作家可以生存的空間很小。當外地出版社伸出橄欖枝,這些作家就流失到了外地。”

  目前,上海本土一線作家的作品大都在外地出版社開花結果,如浙江少兒社繼成功打造周銳的幽默系列後,又把動物小説大王沈石溪打造成千萬級的暢銷書作家;明天出版社則隆重推出辮子姐姐鬱雨君。

  即便發掘了好作家,上海也很難留住。“許多知名少兒作家的處女作都誕生在上海,成長後,卻被外地出版社挖了墻角。”面對人才的流失,周晴痛心不已。她舉例説,受制于稿酬和發行量的壓力,許多作家選擇了滬外出版社。上海少兒出版社 《少年文藝》 和北京的 《兒童文學》 本是競爭關係,但前者的稿費僅僅是後者的三分之一。

  記者翻看上海少兒圖書出版社和中福會出版社出版的少兒雜誌、繪本,無一不是製作精美,裝幀精緻。大致算算,繪本作者的版稅約佔12%-15%,製作裝幀的費用約佔整個繪本總價的20%-30%。加上後期推廣和銷售的費用,還要承載圖書擠壓、退貨的壓力。而這些繪本,在網路上或者書店裏銷售不時要面對五-七折的銷售折扣,周晴説,要考慮到出版社的運營,還要顧及繪本在市場上的社會效應,實在是“壓力山大”。

  走進上海的部分超市,書架上擺滿了定價在10元左右的少兒圖書。“我們製作的少兒圖書,成本怎麼也壓不到10元左右。且圖書走進超市,一般都需要較低折扣,用品質換成本,我們也不想做。”余嵐説。

  在上海,人力成本也遠高於其他城市,尤其是想要吸引優質專業人才,人力成本絕不能省去。這種情況下,出版社自負盈虧還要堅守品質底線,就顯得格外難得。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