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95歲老兵抗戰事跡成書 寄送戰友告知安好(圖)

時間:2016-02-05 08:23   來源:京華時報

  李家榮在翻看《家風的傳承》一書。

  “很想念戰友們,告訴他們我還健康地活著。”95歲抗戰老兵李家榮曾遠赴印度痛殲日軍,去年,其事跡被載入《家風的傳承》一書。

  1月14日,記者帶著用支付寶紅包提供的心願基金購買的20本書,來到李家榮家中。老人很開心,想將這些書寄給遠在臺灣、海外的戰友。

  書贈戰友告知安好

  1月14日下午,沒有霧霾,陽光明媚。朝陽區中紡裏小區7號樓住著一位抗戰老兵——李家榮。

  李家榮的家只有十幾平方米,墻上挂滿了他與家人的合影,房內乾淨利落,顯得很溫馨。

  老人95歲了,頭髮花白。他坐在桌前,低著頭,不停翻看著記者帶來的書。

  去年,記者採訪了李家榮,其參加遠征軍赴印度痛殲日軍、歸國後奉命押運物資等事跡,被載入《家風的傳承》一書。他想念當年並肩作戰的兄弟,他們多已去世,有的則身處臺灣或海外,“我想把書寄給他們,回顧我們的從前,讓書裏我的近照告訴他們,我還健康地活著呢!”説這些時,李家榮眼中迸出光彩,這是他新年裏唯一的心願。

  “友誼長存。”李家榮在扉頁上寫道,認真簽上自己的名字。

  “這不是簡單的書,是我們之間的情誼。”李家榮説,每本書,他都要親手寫上寄語,再讓兒女們寄出去。

  李家榮的女兒説,父親喜歡讀報、看電視,但記憶力有所減退,時而清醒時而糊塗。遇上好的天兒,她會讓父親坐上輪椅,推他出去曬太陽。父親年紀大了,常有個頭疼腦熱,她在醫院邊上租了個暫住地,方便老人就醫。

  李家榮已是四世同堂,後輩都很孝順。大家輪番照看老人,老人過得很幸福。

  李家榮在扉頁上寫下寄語。

  崢嶸歲月永藏於心

  李家榮的兒子李石説,曾有臺灣、海外的戰友到北京看父親,每次他都很開心。父親也想親自到臺灣,但因年事已高、行動不便,始終未能如願。為此,自己曾代表父親,看望他的戰友,和他在黃埔軍校的同學。

  李石説,父親重感情,他是想更多人了解那段歲月,別忘記這些為國捐軀、流血犧牲的將士,別忘記今天仍長眠在緬甸、印度、滇西密林中的忠骨。因此,除了寄給戰友,他也想寄給戰友的後代,和更多認識自己的人。

  回憶起遠赴印度痛殲日軍的情景,李家榮熱血沸騰,那段時光是他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我和很多人多年未見了,我想念他們,希望他們能從書中讀出我的思念,記起我們共同的崢嶸歲月。”説到這裡,李家榮像想起了什麼,他對老伴説,“差點忘了,還有李庚泰”。這也是當年中國遠征軍的一員。

  李家榮説,“當年為了全民抗戰到底,‘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一度成為熱潮,李庚泰總是在説”。李庚泰畢業後來到昆明,負責招募上印度前線的新兵的體檢工作。為確保兵源品質和戰爭要求,許多青年因體檢不合格無法入伍。這其中有人找到李庚泰,想讓李庚泰幫忙,給李庚泰的感觸很大。“那是去打仗,很可能就回不來了!可學生們都不怕。”事實上,確實有很多人沒有回來,就此長眠在異國他鄉……

  □記者手記

  平凡之中見真情

  今年元旦剛過,報社“新年心願”的活動開始徵集,我第一個就想到了李家榮。

  他是抗戰老兵,老家在安徽省肥西縣衛鄉李后村,1943年10月從黃埔軍校畢業,被派往湖南洪江進行短期培訓,次年就參加了緬甸反攻戰役。部隊駐地印度蘭姆伽,屬於亞熱帶雨林氣候,蚊蟲多,瘧疾流行。抗戰期間感染瘧疾而死的士兵有很多,當年不僅要同戰爭賽跑,還要和瘧疾鬥爭,很是危險。1945年初,中國遠征軍取得決定性勝利,被封鎖兩年多的中國陸路國際援華物資運輸通道再次打通。李家榮這才回到國內,奉命在雲南至貴州晴隆、貴陽、遵義等城鎮運輸線上押運抗戰物資,直至抗戰勝利。

  去年,我有幸採訪到老人。

  老人年過九旬,提到抗戰歲月仍激動不已,使我敬佩非常。

  我聯繫了老人的兒子李石,李石説老人的心願很簡單,“寄書給戰友,告訴他們他還活著,健康地活著”。此外,老人還想轉告戰友,自己得到一枚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章,國家沒有忘記自己,沒有忘記遠征軍。

  我把書送給老人那天,老人把書攤在桌面上,左手拿著放大鏡,右手掀著紙張,一字一句地念給老伴聽。

  李家榮説,當年和他並肩作戰的兄弟,很多人或許再也見不到了。這書記載了他們的情誼,其意義之重大,遠勝過金錢和物質。“我有個黃埔軍校的同學,叫林上元,一定要送他一本。”

  看我不解,老人笑笑,開始細數兩人的“革命友誼”。他説,他有一次隨車隊路過遵義,林上元在國民政府抗戰學院培訓,想到重慶找不到車,正巧撞見自己開著一輛美國道奇吉普正在休息。林上元就問他:“看你面熟,你是不是軍校十八期二總隊炮科的?”李家榮説是。林上元笑笑説,“我也是二總隊的,咱們經常一起上課”。後來,他們一起返回遵義。

  李家榮説,上世紀90年代,自己曾與林上元在北京會面。林上元有驚人的記憶力,至今能説清當年的一些細節,叫自己很佩服……

  在這一天,老人還聊到很多。女兒雖説他總是“糊塗”,但似乎有關抗戰的故事,他從未忘記。隨口一提,便可娓娓道來。

  看著滿臉褶皺的老人,聽他的真情流露,我的眼睛也有些濕潤。最後,我話別老人,他顯得有些不捨,“我不常有機會講這些,謝謝你們”。我不知説什麼,只盼他安好。抗戰老兵是抗戰歷史的見證人,他們的功績不會被忘記,他們的精神不會被丟棄。

  文/京華時報記者呂高見圖/京華時報記者譚青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