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字詩獲10萬大獎,多位批評家:
近年詩歌事件
多只是一種娛樂
記者萬建輝
“故鄉真小/小得只盛得下/兩個字”。元旦之前,這首名為《故鄉》的13字詩,獲咸寧第二屆世界華文詩歌大獎賽一等獎,獎金10萬元。消息迅速傳開,至昨日,媒體仍熱議不斷。
這是詩歌事件還是大眾娛樂事件?長江日報記者就此採訪大獎賽評委胡翔、詩評人魏天無、詩人張執浩和文化批評家朱大可。魏天無和胡翔肯定這首作品有“機智”的優點,但不算很好;張執浩則認為這不是詩。他們認為,詩歌的專業性很強,而近年來引起熱議的這些“詩歌事件”,多只是一種娛樂。
機智,但有腦筋急轉彎的感覺
關於《故鄉》這首詩本身,詩歌界內部評價不一。
此前詩人余秀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評價:“(故鄉)挺好,雖然有些不足,但是按照詩歌來説,比較小巧,有詩歌的節奏,還不錯。”
昨日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時,此次詩歌賽評委之一、《長江文藝》雜誌社常務副社長胡翔首先肯定《故鄉》寫得比較有技巧、比較機智,但從詩歌的立意、語言方面看,有腦筋急轉彎的感覺,得一等獎壓不住更好的作品。他透露,作為評委,自己並沒有把一等獎的票投給這首詩。
詩評家、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魏天無説:“《故鄉》這首詩寫得還可以,如果要評分,百分制可以給80分;結尾的‘兩個字’透露出作者的‘機心’,説機智也可以。”但他也提醒,“太機智的詩人,在藝術上大多走不太遠”。
著名詩人張執浩的看法則代表了更多詩人和眾多網友的質疑聲:“從我寫了幾十年詩的經驗看,這不是詩;詩有特有的結構、形式,詞與詞之間有‘低沉的內在的呼吸’,就像吹出的一段樂曲並不構成音樂本身。”
他認為,這種腦筋急轉彎的詩,可以無限套下去,可以説故鄉,也可以説青春、愛情,但與我們理解的詩有差距。
大家關心的不是詩本身,還是錢
從余秀華、柳忠秧到馮唐,近年許多“詩歌事件”成為大眾熱議話題。
魏天無直陳,《故鄉》的藝術水準“並不重要,所謂‘趣味無爭辯’。它引發關注還是因為10萬獎金,也就是説,大家關心的不是詩本身,還是錢”。
張執浩也提到類似詩歌事件的炒作嫌疑,“給一些‘獲獎’詩1000萬元獎金和我們又有何關係?他們怎麼做,我們不苛求”。張執浩説,中國是詩歌大國,人們看待詩歌是很簡單的事,大家都認為自己能寫詩,人們都有自己的詩歌標準,所以容易引發口水爭議,殊不知,詩歌的專業性很強。
著名文化批評家、上海同濟大學教授朱大可説,對這些詩歌事件,他幾乎無話可説,實在要説,唯有8個字:“黃鐘毀棄,瓦釜雷鳴”。這些所謂的詩歌獎多少都和利益有關。
朱大可認為,如何創作、閱讀詩歌,在當下中國,大眾失去了基本判斷力,或説判斷力正在退化;甚至與美有關的許多藝術,大眾的鑒賞力都在退化。“這個時代真正懂詩的人太少,詩歌界利益化,利益正在侵蝕詩歌。”
對於近年來大眾對詩歌的熱議,魏天無給出了一個基本路徑:網路發酵—平面媒體跟進—平面媒體與網路再度發酵—大眾熱議。
“指望網路或媒體向大眾傳播‘什麼是詩’是不現實的,它們都需要尋找‘觸動大眾神經’的那個觸點。”
魏天無説,概括地説,已出現的觸點有這樣幾類:一是“專業詩人”的“非專業詩歌”,或獲獎詩人被視為“奇葩”的某些詩歌,如“梨花體”“忠秧體”;二是“反常詩歌”,並伴以某種與詩有關的“行為藝術”,如“烏青體”;三是凸顯某種精神狀況的詩歌,如余秀華的詩。
魏天無表示,詩就總體而言是“反常”的藝術,是不可能迎合大眾口味的,所以絕大多數詩歌事件在媒體上只是一種娛樂。此外,任何一首詩在誕生之後,都會被所處的社會所“改寫”,包括各式各樣讀者的“改寫”。網路、平面媒體和大眾的熱議,都可以看作是對詩的“改寫”行為,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