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崖邊報告》作者閻海軍北京座談 呼籲“守住鄉土"

時間:2015-12-28 09:44   來源:鳳凰讀書

  2015年,一本反映鄉村生活的非虛構作品《崖邊報告》,以其真實有力的筆觸引起廣泛關注,將農村問題再次帶進公眾的視野。在城市化浪潮之下,中國鄉土到底發生了什麼?奢婚,打工潮,空巢老人,鄉村留守者……鄉土生態以及秩序在悄然發生著裂變。到底何處才能還鄉,鄉愁如何安放,鄉土終歸走向哪?作者閻海軍試圖通過文字和鏡頭,全景式呈現中國西部名為“崖邊”的村莊變遷史,記錄數十年來崖邊人的命運史,打開鄉愁之結,探討和尋找還鄉之途。

  2015年12月20日,在北京大學中關新園的1898咖啡館裏,閻海軍來到由北京大學出版社主辦的《崖邊報告》新書分享會,與在場的讀者深度討論了“抵達不了的城市,無法回歸的鄉土”這一極具當下現實意義的大命題。

  “我們今天講鄉土的裂變、故鄉的淪陷,除了經濟方面,最核心的是文化方面的變化。”日前,在一次分享交流活動中,閻海軍如是説。在他看來,所謂的城市化並非只有“消滅”農民這一種路徑,城市化即是現代化,在農村也可以實現對現代化的追求。一方面要讓進城打工的人能在城市落得住腳,另一方面也要在農村當地實現農民生活品質的提升。“守住鄉土”並不反對城市化趨勢,只是反對盲目或者急速地推動城市化,提倡城市和鄉村建設兩翼齊飛。以下為交流內容:

  中西部貧困地區發展滯後的主因是環境因素

  談到中西中西部貧困地區發展滯後的主因,閻海軍認為主要是環境問題是其主因。閻海軍十分認同美國學者戴蒙德在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中的歷史觀,即“環境對生物進化作用很大”。在他看來中西部貧困地區,人的文化素質有一定根基,包括特別注重勞動,八十多歲的人都想到要勞動,那麼辛苦都發展不起來,地理環境的因素是很大的。也不是説那個地方行政就不行。現在國家重視扶貧,這是一個新的契機,我們應該抱有希望。

  閻海軍談到,已經很有多學者在中國鄉村進行鄉建實驗,比如溫鐵軍老師,包括早期的梁漱溟先生。鄉村建設的根本應該是促進農村互助合作,更好地形成基層社會治理。人們今天講鄉土的裂變、故鄉的淪陷,除了經濟方面,最核心的是文化方面的變化。

  現在的城市居民,人和人是陌生的,而農村有熟人社會的特徵。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鄉村一直有人情味在裏面。隨著城鎮化的衝擊,這些東西在慢慢弱化,比如很多人蓋房子也變成赤裸裸的討價還價。很多教授和學者的鄉建試驗,要真正落地生根,需要很好地組織農民。

  村莊確實需要很多方面的建設,但主要還是要靠村莊自身。現在國家提出“新鄉賢”概念,也是鼓勵出去的人回鄉,讓年輕一代的農民看到希望。有相關統計,20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就算中國屆時達到發達國家70%的城市化水準,中國還有5億人留在農村。一味強調城市化,認為只有這一種路徑,並不是好的解決途徑。

  “守住鄉土”,不要盲目或者急速推動城市化

  閻海軍認為當下農村土地問題的關鍵不是土地私有化,而是應該“守住鄉土”。“守住鄉土”不是反對城市化,而是更加重視鄉村建設,讓城市和鄉村建設兩翼齊飛。不要盲目或者急速地去推動城市化。一方面讓進入城市的人留得住,有醫療,有社保,真正成為市民。閻海軍反問:“打工的時候在城市裏窩棚住著,那也算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個總的進程,誰也阻撓不了,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回村,應該是有序的一種城市化,進城要能立得住腳,那才叫真正的城市化。

  現在的村莊在城市化外部衝擊之下也在不斷變化。在閻海軍看來,城市化就是現代化,追求城市化就是追求現代化,為了生活品質的提升,農村也應當追求現代化。

  作者簡介:閻海軍,一九八二年出生於甘肅通渭。媒體人,獨立紀錄片導演,青年學者。現供職于電視臺。長期從事“三農”問題調查。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