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諾貝爾獎領獎臺後,屠呦呦再次刷屏社交網路。不過,這次被眾人轉發的是她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諾獎致辭”。然而,眾多版本的所謂“致辭”,經媒體考證均為偽造。真正令人感覺無法接受的,或許是屠呦呦“被致辭”之後接踵而來的“心靈雞湯”潮。此種對諾獎致辭的網路消費現象與背後的傳播心理,需探究與條分縷析。
當種種偽名人格言以“批量生産”的方式製造出來,首先映射出的,是部分微博與微信公眾號的無底線的經營策略。網路之上,微信之中,多數人都在淺閱讀,當點讚與轉發成為輕而易舉的事情,就很難有人靜下心來,對自己轉發的內容進行考證。
因為商業的驅動,因為對成功無極限的崇拜,名人語錄才得以廣為流傳。然而,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應該遠離常識,都需要遵從“消費”的底線,都需要首先強大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講,和屠呦呦偽“獲獎致辭”相對應的,仍是淺閱讀時代的浮躁症。
(12月15日 《新華每日電訊》 王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