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馮驥才:不能總盯著“明星身上那點兒事”

時間:2015-11-09 07:40   來源:新華社

  秋冬時節,風塵僕僕從古村落保護現場趕回接受新華社專訪的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拿出手機自豪地説:“隔三差五便會收到老百姓短信,哪個傳統村落有珍貴的民俗文化、是否遭到破壞,我一清二楚。看著民眾對傳統文化保護愈發上心,我很欣慰。”

  自去年親歷文藝工作座談會以來,馮驥才感受到文藝界的可喜變化。他説:“文化工作者要有‘文化自覺’意識。當文化躺在市場裏,沒能吸引市場,則只能向市場妥協。”

  為了90萬個消失的村落

  “從2000年至2010年十年間,中國消失了90萬個村落,而現在,平均每天就有80-90個村落消失。這讓我如坐針氈。”馮驥才不無擔憂地説。

  “早在80年代,我曾在一檔電視節目裏説,最擔心在中國的城市裏行走會迷路,到哪兒都感覺差不多。”馮驥才無奈地説,30多年後,不僅城市個性在消退,鄉村的特色也日漸消失。

  “鄉村最要命的是什麼?是失去記憶。”馮驥才説,“我們既不能失去一隻只從歷史飛來的美麗大鳥,也不能丟掉從大鳥身上遺落的每一片珍貴羽毛。”為此,馮驥才和他的團隊默默開始一項龐大的文化工程——“拯救鄉村”,尋找民俗文化的根。

  “第一件事是為全國各地村落蒐集素材、製作檔案,而後為民俗文化尋找傳承人。”馮驥才介紹,未來,古村落保護區將建立露天民俗博物館,以收藏、展示具有民俗文化價值的歷史民居建築及百姓生活方式。

  “我們的民間文藝工作者,基本沒有報酬。”馮驥才舉例説,為獲得一手資料,調研小組特地在春節期間趕赴山西做村落調查,白天採集,夜晚帶著睡袋住在破廟裏,不敢打擾老鄉。“他們是走在時代前列的人,正如文藝工作座談會所講,做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

  畫作沒進步但畫價為啥猛漲?

  經常與當代畫家閒敘的馮驥才感覺一些畫家好像出了不小的問題。“畫家聚在一起聊什麼?聊誰的畫價高,而非誰的畫質好。”他説,“我仔細看他們的作品,沒有進步,可畫價怎麼就猛漲呢?”

  在商品文化導向下,少數藝術家放棄“畫質越好價錢越貴”的藝術規律,而是屈從於市場規律,挖空心思通過炒作提升知名度以推高畫價。馮驥才説,於是,一些文藝工作者向市場看齊,感覺提高繪畫水準難,但提高畫價並不難。“當文化躺在市場裏,沒能吸引市場,則只能向市場妥協。”

  “我的摯友——畫家吳冠中先生在世時經常和我通話,但他從沒談過他的畫價。”馮驥才回憶,一次創作油畫後,吳冠中乘公共汽車回到駐地,因怕油畫蹭臟別人或被蹭壞,索性用手拎著畫伸到車窗外,一走就是倆小時,到站時胳膊已經麻木……“我知道,藝術在他內心的分量有多重。”

  馮驥才認為,俄羅斯若沒有托爾斯泰、契訶夫、柴可夫斯基,它的文化至多可稱‘高原’,沒有‘高峰’。中國倘若沒有李白、杜甫,沒有唐詩宋詞、四大名著,文化也就矮了一大截……

  “任何一個民族在偉大時代裏,必須有文化高峰。而高峰的顯現需要文藝精英。”馮驥才説,“文藝精英的內心絕不會與市場對接,而與國家、民族、社會相連。他們,不偏愛藝術中的自己,更愛自己內心裏的藝術。”

  不能總盯著“明星身上那點兒事”

  “電影表演藝術家李雪健,每演一個人,這世界就多一個人。”馮驥才説,他刻畫的人物形象永遠留在心裏不會消失,代表了一種精神價值。

  “反觀當前過度消費、娛樂盛行的商品文化,讓文藝折損了時代使命。”馮驥才説,“明星,是商品文化的主角,明星本人的曝光率、知名度遠高於其飾演的作品本身。娛樂八卦、明星緋聞充斥著網路,逐步使文藝作品商品化,抵消著文藝作品的社會屬性,文藝也就失去了精神價值。”

  藝術需要名家,市場需要明星。這兩端不能混為一談。馮驥才認為,社會傳播機構不能總盯著“明星身上那點兒事”,不能“製造話題和風波”,不能“爭點擊率、要發行量”,而應對文化環境負責。“如果這個時代滿眼都是流行的商業明星,而沒有令人崇敬的文化精英,這個國家將失去它的文明高度。”

  馮驥才説:“我們在進行文化建構時,必須把主要力量聚焦于兩端:一是在最基層解決文藝接地氣的問題,二是在最高端培養時代文藝的高峰。”(記者 周寧 張漫子 熊琳)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