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道士下山》原著作者徐皓峰:將武俠小説回歸本身

時間:2015-07-17 15:08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道士下山》原著作者徐皓峰:將武俠小説回歸本身

  1930年代的杭州,寂寞小道士偷偷下山,結果遭遇一系列詭異奇幻江湖人物--電影《道士下山》熱映當口,同名原著作者徐皓峰也步入了喧囂的大眾視野。他擁有作家、編劇、武術指導、導演的多重身份,寫了數部硬派武俠作品,曾任《一代宗師》編劇,自編自導的《師父》今年底將上映,電影隨筆《坐看重圍》也剛出版。

  如此醉心武林敘事,徐皓峰卻直言,比起快意恩仇的你死我活、勝負跌宕的命運故事,他更致力於採訪蒐集民國武人們的口述史,“像個強迫症一樣”去寫一個個武術知識點。“前輩講述的那些拳理特別有意思,我把拳理鑲嵌進小説,希望它能夠不斷傳承下去。”

  中國,存在一個真實的武林

  徐皓峰讀大學時,受的是紀錄片訓練,畢業後他以拍紀錄片方式採訪了不少老先生。徐皓峰寫作很怕“隔膜”,看重一手資料,他認為自己的小説積澱,正是來自北京天津等北方武林的口述史。“我寫武俠是因為自己採訪過很多武術界和道學界長老,長時間接觸、積累了一些資源才開始動筆。古代文人為了讓自己的詩得以流傳,就寫小説,把詩鑲嵌進小説;我和他們一樣,把拳理鑲嵌進小説裏,希望它們得以流傳。”

  徐皓峰小説、劇本和電影中的核心人物,多為輸出強悍精神資源的“師父”,師父可能是傳授技藝的人,也代表了傳遞某種信念的人。徐皓峰説:“拜師傅,就是在自己動搖時找個能給自己作主的人。”做主的方式之一,便是身體力行在武術路上走下去,絕不生妄念。

  他對武林前輩的敬重顯而易見,並不吝以淩動急促的徐氏文風去細細描摹每位師父的風采。這個月剛仙逝的武林泰斗于承惠,曾是徐皓峰執導的影片《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的主演。在新書《坐看重圍》裏,徐皓峰回憶:“老派武人都敬長槍,長槍最練功夫、最顯功夫。于老有根用了30年的槍桿,已泛紅色。一次聚餐,于老要結賬,我攔他。一搭手,我倆都本能地把手伸到對方肋下。于老肋下肌,堅實如馬背。”

  可以説,徐皓峰的武林情緣是有家學淵源的,大家族中曾出過頂級武將“銳勇巴圖魯”,二姥爺李仲軒在上世紀30年代因拜師習武,被書香門第的家庭逐出,後成了形意拳高手,徐皓峰還專門幫姥爺整理過拳譜的遺存與心法。他蒐集大量武術資料,尋訪眾多民間武術高手和學者,曾寫就“武林紀實”系列《逝去的武林》《高術莫用》《武人琴音》三部曲,集中講述了3位形意拳宗師唐維祿、尚雲祥、薛顛,記錄下這群高手的武學造詣、生活言行、師徒傳承至今的武術實踐。他想通過這些作品讓人們相信,中國武術是有真功夫的,並存在一個真實的武林。

  讓武打呈現古典建築般的理性

  與金庸筆下的武俠表述手法不同,徐皓峰並不強調武俠門派、渲染武術動作的奇巧。在小説《道士下山》中,他增添了許多過去武俠小説所忽略的具體武林掌故、練功細節,將民國史、武林秘事、修道奇談熔為一爐,在敘事中反映時代風韻和武者風範,再現民國江湖傳奇。小説以史實和拳理相陳,描畫奇人、奇情、奇事、奇技,將武俠小説回歸到武術本身。

  作為電影《一代宗師》的編劇,他的很多臺詞被觀眾熱捧。“刀為什麼有鞘,不是為了殺,而是為了藏。”“過手如登山,一步一重天。”短篇集《刀背藏身》自序不難窺視他十年創作軌跡,他説:“刀法是防禦技,刀揹運用重於刀刃,因為人在刀背後。武俠小説是一棱刀背,幸好,有此藏身處。”而在《師父》中,師徒關係並非傳統意義上對武林的想像,更多描寫了師徒間的競爭與恩怨。可以説,徐皓峰的小説在一定側面刻畫了由武術所牽扯出的各方力量展示,以及名利場的較量。

  看得出,徐皓峰是“古典”風格的忠實擁躉,推崇武俠片應剔除血污狼狽的修飾順著拳理拍。何謂拳理?他給出的答案是,運動的道理和制敵的道理,以“打得有理、贏得漂亮”作為鏡頭設計標準。不是打得漂亮,而是贏得漂亮,一字之差,完全不同。“美姿怪動、混亂真實都是感性魅力,我想讓武打呈現出古典建築的理性。”徐皓峰説。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