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王樹增談非虛構文學標準:每一個細節都不能虛構

時間:2015-07-17 14: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王樹增談非虛構文學標準:每一個細節都不能虛構

  王樹增

  中新網7月17日電 軍旅作家、《抗日戰爭》作者王樹增今日做客中新網視頻訪談《新聞大家談》,解讀新作,並介紹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真相以及帶給我們的思考。王樹增稱自己的新作文體屬於“非虛構”,他要求作品中“哪怕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是虛構的”。

  王樹增新作《抗日戰爭》共計三卷,以恢宏篇幅描述了發生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戰爭。第一卷日前已經出版。談及這部作品的文體,王樹增認為“紀實文學”並不準確,“實際上就是非虛構類寫作”。

  在王樹增看來,非虛構類寫作在當代中國文壇實際是個弱項。“世界文學分兩大塊,就是虛構類和非虛構類。虛構類也就是小説,有諾貝爾文學獎這個最高獎項。事實上,非虛構類也佔半壁江山,也是經典佳作疊出的。但中國當代文壇非虛構類寫作界限並不清楚,我們叫報告文學或紀實文學,這兩個名詞我都覺得不準確。”

  王樹增認為,非虛構類寫作至少要有三個標準。第一個標準就是非虛構。首先細節也不能虛構。“我寫朝鮮戰爭的時候,寫到一場小小的戰鬥,雙方兵力投入一個排的戰鬥,但是我必須知道美軍排長叫什麼?黑人還是白人?從哪來的?什麼時候進入朝鮮戰場的我甚至還要窮追到他是哪的人,他的家庭基本狀態。”

  其次,對話也不能虛構。王樹增介紹,自己的作品中,對話非常少。“如果説有一兩句對話,一定是採訪來的,或者檔案中有的。”再次,心理描寫不能虛構。因為作家不可能知道當事人心理怎麼想,依據在哪?只能是虛構。“無論是在我近代史的作品系列當中,還有戰爭系列當中,絕對找不出這樣一個段落出來。”

  第二個標準,非虛構類作品必須是文學,是一個心靈史。所謂的文學是什麼?文學的軸心是人,是以人為中心,關注人的生存狀態、精神狀態,以及人對歷史的,每個歷史階段上的人在歷史上的坐標。“跟軍史和戰史和不同。軍史和戰史是以事件為軸心的,有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勾連。與其説我寫的是戰爭史,不如説寫的民族心靈史。”

  第三個保準就是作品必須為讀者提供帶有個性色彩的,獨特的歷史認知。“我願意和讀者交流。讀者可以不同意我的觀點,但是我們可以討論,我覺得這是很健康的一種作家和讀者的關係。”

  王樹增提到,有很多讀者問過他,你寫的是不是真實的歷史。王樹增的回答是,沒有真實的歷史這個存在。“任何人類的歷史都是文字記述的歷史,凡是文字記述的歷史,是記述者的真實。所以我想我只不過力求在史料的對比當中,我更接近,我認為的那個狀態。”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