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作家,原江陰市文聯副主席夏堅勇沉潛數年創作的新書《紹興十二年》,一經面世即得到文學界和讀者的普遍好評,被譽為近年來難得一見的長篇歷史散文傑作。前天江蘇作協在南京舉辦了該作品的創作座談會。夏堅勇曾因散文集《湮沒的輝煌》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同被學術界譽為“雙璧”。他為人低調,勤於筆耕,採訪中夏堅勇表示,“好東西是聰明人下笨功夫做出來的。” 揚子晚報記者 蔡 震
他磨礪十年力圖穿透歷史迷障
“殺,還是不殺?這是一個問題。殺,為什麼是岳飛?”夏堅勇的《紹興十二年》以這樣一個懸念作為開頭,無疑給讀者帶來一種閱讀的興趣。他告訴記者,最初觸發他寫這本書的動因,是為了追問宋史中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那就是宋高宗為什麼一定要殺岳飛。因為要寫一些歷史題材的文化散文,夏堅勇對宋代的史料有所涉歷。他發現,宋高宗決心要殺岳飛實在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夏堅勇認為,像趙構、岳飛和秦檜這樣的人物,千百年來已經被標簽化、符號化了,而《紹興十二年》這本書就是力圖穿透歷史的迷障,從史料的蛛絲馬跡中探尋人性的多面與複雜,厘清和復原歷史事件本身的豐富性以及相互之間的勾連。記者了解到,《紹興十二年》是一部磨礪十年的作品,節選本去年曾在《鍾山》文學雙月刊發表,引起文壇廣泛關注,江蘇文藝出版社近日推出新書,讓不少讀者感到閱讀的“快感”。
他的書可以媲美《清明上河圖》
夏堅勇認為,宋代文化的特徵主要是市民文化。套用狄更斯《雙城記》中的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經濟文化的繁榮與尚武精神的淪落混搭在一起,成為那個時代最重要的兩種色調。為了盡可能地在作品中再現一個王朝的氣象,寫出社會生活和文化的厚重感。夏堅勇爬梳材料,解構細節,洞察隱秘,為讀者細筆勾勒出一幅文字版的臨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全息圖譜,可以媲美《清明上河圖》。無論是波譎雲詭的政治鬥爭,還是勾欄瓦肆、引車賣漿乃至風月男女等等市井百態,夏堅勇像一位細心的導遊,把讀者帶進歷史事件的波谷浪尖,體驗悲喜交加的人間活劇。“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夏堅勇説他不能在故紙堆裏爬行,必須思考。比如,南宋紹興年間相權專政,文網高懸,文人士大夫的風骨土崩瓦解,出現了一股以頌聖詩文爭相獻媚的熱潮。他在書中大膽挑明觀點,對此也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對那個文風敗壞、價值崩潰的時代進行了尖銳的抨擊,對當下也具有一定的警示意義。
他開創式地寫出了壞人的邏輯
相比“演義”、“戲説”、“水煮”等嘩眾取寵的史書寫作,夏堅勇著力於在筆下呈現歷史的詩情與哲理,還原當時的時代氛圍,追逐人物的心路歷程,從而走向一個更為深廣的歷史時空和精神世界。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吳義勤認為,以大散文這種非虛構的寫法來寫史書,體現出了夏堅勇歷史敘述的功力。省作協主席范小青覺得閱讀此書有一種緊張感,“平和中,隱藏著刀光劍影。”她認為,《紹興十二年》是一部有張力,有質感的好作品。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彭學明認為,夏堅勇對歷史沒有如“剪刀手”那樣進行簡單地“拼圖”,而是把“碎片”進行串聯,賦予了歷史鮮活感。作家潘向黎認為,《紹興十二年》有掃盲的意義,“值得關注的是夏堅勇在作品中大膽地寫出了秦檜等一幫壞人的邏輯。史學家只能寫他們的所作所為,而文學家恰好可以來補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