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對中國經濟的深邃思考——讀厲以寧新著《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

時間:2015-04-02 07:31   來源:光明日報

  厲以寧新著《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既是對中國經濟熱點問題的深邃思考,也是以歷史與現實相對接的思維,對30多年來的體制轉型與發展轉型即“雙重轉型”實踐的理論提煉與創新的成果。

  其中,有關産權改革方面的論述凸現了作者獨有的思維張力與視角。在總結我國産權改革迄今取得的成就基礎上,探索了亟待推進産權改革領域與主要問題,認為在“雙重轉型”中必須把産權問題放在改革的首位,即在體制轉型中産權改革是突破口和主線;在發展轉型中,産權界定和産權清晰是動力源泉。作者有關深化産權改革理論的洞見已起到了廣泛與積極的影響。

  回顧我國産權改革的歷程,它是在沒有現成的路徑可循下通過不斷地探索、徘徊、反思、創新和實現突破的。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就開始了探索國有企業改革以解決政企不分的問題,但産權改革沒有跟進,國有企業的出資人不明確、代理鏈條過長缺乏控制、缺乏長效激勵等深層次問題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企業制度成為必然要求。十四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國有企業改革要進行制度創新,建立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這是思想觀念的一次大的飛躍。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現代産權制度,以及要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與此同時,國家相繼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推進國有企業産權改革。國有企業産權改革也促進了民營企業、集體經濟的發展,成為産權改革的受益者。

  對此,作者作了高度的概括與肯定,將改革成效歸納為五方面,即國有企業大部分已改製成為股份制企業,其中一部分已改制為上市公司;民營企業自20世紀90年代起開始大發展,給經濟生活帶來巨大變化,並逐漸被承認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所有制企業幾乎全部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進行改制,成為産權清晰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民間準備經營的企業;20世紀90年代以後,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混合所有制的企業越來越多;合作社依法建立與經營成為名副其實的合作社,它是改革開放以後的成果。總之,三十多年來産權改革探索與實踐取得可喜成效,産權改革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反過來也對深化産權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當然,我國産權改革還遠遠沒有到位與完成。誠如作者所指出的,國有大企業尤其是作為大型企業,距離産權改革的最終完成還有一段距離。

  眾所週知,産權與市場經濟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産權制度是市場交換的前提,也是市場經濟形成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正因為這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提出“産權是所有制的核心”,深化産權改革方向是要“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産權制度”,特別是在深化農村改革方面具有重大突破。無疑,深化産權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也將有利於形成持續協調發展的動力機制,促進中國經濟“由第二類非均衡轉為第一類經濟非均衡”,最後由“非均衡逐步向經濟均衡狀態靠攏”。

  總之,厲以寧新著圍繞“雙重轉型”之路,以鮮明的觀點、深入的分析、透徹的説理闡述了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對人們理解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及探索未來經濟發展都有很大的啟發。

   文/郭其友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