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吳宓兒子據父親日記、遺稿撰寫《吳宓與陳寅恪》

時間:2014-10-15 08:12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日,《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由三聯出版社推出,並引發關注。

  吳宓與陳寅恪的學術活動及友誼,是20世紀學術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兩人締交于1919年,吳宓在哈佛演講“紅樓夢新談”,陳寅恪當晚作《紅樓夢新談題辭》詩一首見贈。“文革”期間陳寅恪遭受非人折磨而逝。吳宓亦經受磨難,幾年後過世。王國維詩“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即如兩人輝煌又淒涼的人生寫照。

  1990年代初,吳學昭就曾根據父親的日記及遺稿撰寫了《吳宓與陳寅恪》一書。

  此次增訂,實為改寫。從篇幅上看,新版從原有的5章擴充到9章。全書字數從12萬增加到30萬。書中精選了百餘幅見證人物命運的珍貴實物圖片。該書在吳宓與陳寅恪二人交往的主線之外,也描畫了王國維、梁啟超等幾代知識人的鮮活身影。

  1991年,離休後的吳學昭全力投入蒐集、整理父親“文革”期間的詩文遺稿的工作中。對吳宓與陳寅恪二人的坎坷人生和精神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細緻的觀察和思考。經多年準備,才動筆重寫“吳宓與陳寅恪”。

  初版本展現的是吳宓與陳寅恪的學術活動及友誼。在《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中,則擴展了更多的重要內容。如,吳宓在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中,如何籌備並實際主持清華國學院。

  據書仲介紹,1925年年初吳宓應聘清華,受命前往主持籌建研究院。根據校方的主張和個人的見解,他主持擬定了《研究院章程》。對研究院的組織、科目、教授及講師、學員及研究方法等,均有明確條文規定。尤其是研究方法,注重個人自修,教授專任指導,分組不以學科,而以教授個人為主,使學員與教授關係異常密切,期以短期內能于國學根底及治學方法,的確有所獲。

  該書提到,開學典禮上,吳宓曾發表《清華開辦研究院之旨趣及經過》的講話,再次明確國學院的地位。吳宓還積極協助校長物色國內著名學者,他曾登門恭請王國維、梁啟超。清華聘任陳寅恪更出於吳宓的推薦。

  正如研究者所説,吳宓既是清華國學院實際規劃的主要設計者,更是其開辦前期的主持者,他的見解和主張,應予以充分的重視,他的務實作風和實際才幹更令今人肅然起敬。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涉及的中外知識界人士達200多位,作者均一一查考,給出扼要的註釋。透過這些簡介和內容敘述,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20世紀的知識人,正處在一個傳統秩序全面崩潰的時代,各種新舊思潮都在競逐。

  1971年12月9日,吳宓在日曆頁上寫下日記,這一天,他接到陳寅恪的三女兒美延的來信,得知自己日夜思念的老友夫婦早已不在人間,當夜輾轉反側不能入寐,起而披衣伏案,寫下日記,直至次日淩晨。這篇日記,為兩位一代大才半個世紀的因緣畫上了句號。

  該書編輯認為:“望著吳宓與陳寅恪遠去的背影,我們似乎懂得了,作為個體生命的兩位先生,面臨一系列社會、時代劇烈轉變所作出的種種選擇與堅守,其實回應了中國現代思想史上兩個更為廣泛的主題:一是傳統價值觀念在現代社會的命運和可能性;二是現代讀書人在建立一個學術社會的進程中經歷的成功與挫折。”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