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下午,《蔣介石傳》出版座談會在中華書局舉行,本書作者嚴如平、鄭則民,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長步平,現任副所長汪朝光、金以林,近代史專家黃道炫、羅敏等在會上熱烈討論。中華書局副總編輯顧青主持座談會。
顧青:今天下午的出版座談會開始。非常歡迎各位先生光臨中華書局,先説一下這個背景。《蔣介石傳》出版以後,各方面反響都比較好,尤其是借上海書展這個東風,兩位老先生嚴先生和鄭先生,專門到上海書展去,居然簽售的時候還來不及簽,排隊排得很長,原定一個小時的簽售時間,最後沒簽完,臨時轉場,所有排隊的讀者不離不棄,緊緊跟著我們的隊伍,當時的場景令人感動。中華這次在上海書展期間,我們的活動比較多,重點宣傳《蔣介石傳》。每一場就1個小時,1個小時結束,下1個小時就上來了。一般而言,基本上1個小時就夠了,轉場的很少見。結果我們先簡單的介紹一下書的情況,然後請嚴先生和鄭先生也簡單介紹一些書的情況,我們提了幾個問題,還有一些讀者也提問題,現場解答。接著就開始簽售,簽售過程中,後面排隊已經排了幾十號人,一邊簽,居然就沒簽完,到時間了,展場也莫名其妙,説這個事沒出現過,那就臨時轉場。把兩位老先生引到另外一個地方再簽,後來大概又簽了半個多小時,才把書籤完。讀者也很感動,兩位老先生一絲不茍,但是排隊的人一個都不走。所以我覺得這次的效果挺好,而且書價這麼貴的情況下,88塊錢,我們現在發行已經11000套,這在一個專業的學術著作裏面是極少見的。所以我覺得整個情況很好。
今天我們的考慮是,咱們需要對這個書的出版,對蔣介石的研究,以及下一步對進一步的工作,還有對這個書本身更深入的探討,咱們談得深一些,這樣能夠為我們下一步的工作有一些指導。同時對《蔣介石傳》我們進一步的宣傳,讓更多人知道,也能夠提供更好的思路。我們今天請到的各位都是在蔣介石這塊專業研究、學有專攻的,都是有建樹的。
今天還有一些媒體的朋友,他們對這個書也都非常關注,他們也來聽一聽,中間媒體也可以提問,或者參與一些討論,或者在休息的時候,也可以請教幾位先生一些相關的問題。
我先介紹一下,先介紹兩位作者,嚴如平先生,鄭則民先生。步平先生是近代史所原來的所長。汪朝光先生是現任副所長。近代史所另一位副所長金以林先生。這位是黃道炫先生。這位是羅敏先生。
汪朝光:她是我們近代史民國室的主任。
顧青:其他的幾位媒體朋友就不一一介紹了,中華書局這邊的馮寶志,那邊是宋志軍,我們的行銷中心主任,我是顧青。咱們現在切入到正題,談一談《蔣介石傳》以及蔣介石研究這方面的相關情況。為了把論題集中得更加深入,在這之前我們自己草擬了幾個問題,我把這幾個問題一塊説出來,到時候大家自由發言,自由討論。我把這幾個論題簡單説一下,一個問題是針對《蔣介石傳》,談談蔣介石的研究如何走向深入、理性、客觀、公允;第二,作為民國史的重要人物,蔣介石依據什麼來評價,學術性、客觀性的分寸如何來把握,這是第二個問題,評價的標準;第三,目前研究民國史、民國人物這方面面臨什麼樣的困難,應該如何解決;第四,民國史、民國人物研究良好的學風如何創建,現在存在什麼問題,這是學風建設。我們初擬了這幾個問題,但是談的時候,按照自己的思路來談。咱們就以漫談的方式來進行。
汪朝光:出版座談會,我們不是説就事論事,現在這種會也多了,事先我跟奇生老師也交換過意見,我們剛好也借這個機會,對蔣介石研究、民國人物研究、民國史研究有一些我們的想法,我們也可以互相討論。我先説幾點想到的。
第一是這本書本身,因為這畢竟是這本書的出版會,我先説一點。其實它有一個原創傳承不斷遞進發展的過程,一本學術著作也許當時出版,當時有一個評價,過了十年、二十年,我們從學術史的意義再回去,我們又會有一個新的評價,它是一個不斷傳承的過程。蔣介石研究在大陸,應該承認長期以來是一個禁區,至少在1980年代以前。蔣介石研究的解禁或者説可以進入學術研究的範疇,第一本《蔣介石傳》是1986年出版的,就在1986、1987、1988三年期間連續出了三個蔣介石的傳記,當時出的是宋平先生,我也不是很了解宋平的學術背景是什麼樣的,後來有浙江大學的楊樹標寫的,然後就是嚴如平和鄭則民兩位先生寫的。因此他們是當時學術研究、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以來最初的蔣介石研究的成果。今天回過頭來看,這幾本書可能有這樣那樣的成績,也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這是我們25年之後回過頭去看,在當時這本書確實有非常大的反響,是在民國史研究裏開創性的作品。這幾本書裏,實話實説,實事求是的説,當時嚴老師寫的書又是比較得到學術界首肯的。像宋平先生的書叫《蔣介石生平》,是比較敘述型的,後來又有其他的。嚴先生和鄭先生這本書,是在當時的學術界得到比較多的學術討論的著作。從此之後,1986年之後,學界的蔣介石研究就不斷向前推進,現在到書店一看,書架上擺的蔣介石的傳記大概是民國時期最多的,有學術的,有通俗的,有介於學術和通俗之間的。但是歷史走到現在,學術研究走到現在,將近30年過去了,嚴先生和鄭先生這本書現在又能經過修訂,重版發行,還能得到學術界相當的肯定,得到讀者的肯定,回過頭來説,從歷史學術史的意義來説,就證明他們當年的意義之所在。很多時候它是一個自然淘汰的過程,大浪淘沙,大家自然慢慢就淹沒在書海之中。因為現在跟當年還不一樣,每年出版的書非常多,今天回過頭來看,它還是有它的意義。所以我覺得,第一,凸顯了它在學術史上的意義,它最初的意義,現在的意義。這兩者之間我們如果參照著看,它的修訂在什麼地方,它的學術進展在什麼地方,這又恰恰顯示出蔣介石研究本身不斷向前推進的一個意義。所以我覺得很多時候歷史著作不是在當時就事論事説它的成績和不足,更需要拉開一段距離之後,我們再來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説,這本書恰恰是凸顯了它的意義。由此也凸顯出中華書局在出版民國史這方面,他們的眼界和意義。為什麼?因為我們當年出的《中華民國史》就不用説了,包括最近出的《顧維鈞回憶錄》,當時中華書局出版《蔣介石傳》,也是要經過報批、審批,也有一個過程。
顧青:當時是內部出版,內部發行的過程。
汪朝光:這本書有學術價值之所在,現在經過修訂,再次推出,得到市場的好評。尤其是在現在,每年出版的書這麼多,像這樣的書基本上是出自讀者自身的閱讀需求,才能得到一定的反響,它又不能靠推銷,又不能強迫購買。所以這也説明中華書局對近代史著作的把握,選題發掘這方面,他們的眼光。所以從研究本身到出版本身,我有時候想想,要是真細細總結一下,當年民國史40年的過程,《蔣介石傳》將近30年的過程,從中我們可以充分體會中國學術研究的發展和進步。上次王奇生老生在臺灣開會就説到,現在如果我們和臺灣學者坐在一起,你幾乎不會刻意分辨誰是大陸學者、誰是臺灣學者,因為大家的學術評判標準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家的學術眼光和學術追求基本上是一致的。這麼一個進步的過程,跟當年前輩學者的推進是分不開的。因為嚴先生、鄭先生是我的前輩,我當年進入民國史研究工作的時候,有幸在他們的領導下工作過,他們在民國史整個書寫的過程中,嚴老師主要參加了民國人物傳的寫作,鄭老師主要參加了中華民國史的寫作,也都有很多的貢獻,在此之外,他們來做這樣的專題研究,我覺得這方面前輩學者的貢獻也值得我們尊敬。
當然這本書並不是十全十美或者美倫美奐的。我們今天來談這本書,更應該放眼未來。比如我設想一下,再過20年、30年,我們再有這麼一個過程。比如我寫的,金以林寫的書,或者王奇生寫的書,過了30年之後,能不能還有修訂、重印各種各樣的機會,這也是值得我們去反思的,這也是我們怎麼樣來談民國歷史。
我們作為現代新的學者,我們現在的書怎麼樣才能確定一個好的選題,深入的研究,再有不斷重印或者修訂的機會?我覺得這方面值得我們自己去總結,去反思。就像我剛才説的,嚴老師、鄭老師的書以後還有沒有繼續再印的可能性呢,也不是完全沒有,嚴老師在修訂過程中也跟我不斷的有過討論,由於年齡的原因,種種原因,對蔣介石日記的運用,他畢竟不可能再去像金老師這麼年輕的學子,天天去這樣。但是除了蔣介石日記還有其他的材料,待會兒我們討論的時候會説到,我們有沒有必要都被蔣日記框死了,好像沒有蔣日記就怎麼樣。其實我們如果完全依賴於蔣介石日記,我們可能又走進另外一個誤區,我們的研究可能就被蔣日記牽著走,其實不一定歷史的真實發展就跟日記的描述完全一致,有很多是不一致的方面。我先拋磚引玉,就學術史的意義,談點我個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