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四年的艱苦整理、發掘,一種從未呈現過的民間文藝形式——河東口歌,在運城被重新發掘並命名,專家認可了這種藝術形式的文化價值,日前《河東口歌》歌集正式出版發行。這是記者今日從運城市文聯得到的消息。“河東”一詞在戰國、秦、漢時期特指山西西南部,以現今的運城市所轄區域為主。河東口歌,即河東地區口傳的民歌。這種民歌不是唱出來的,而是“吟”出來或“道”出來的,這是它不同於山西其他民歌的獨特之處。
3年前,萬榮縣東杜村的一位退休老師吳永珍在整理《村志》時,無意間發現了其中有一部分記載婦女生活的“韻文”,其形式為歌謠,句句押韻,或記錄生活或編纂故事,這種記錄有點類似于“長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後來經民間文藝專家考證認定,認為它是一種不同於目前所知或者所記載的文藝形式,於是委派專人開始進行整理。而後,在臨猗甚至臨汾等地均發現類似“韻文”。“明月挂樹梢,妻勸丈夫聽根苗。你外出做生意,守法是第一條,千萬莫要走歪道。明月升得高,妻子勸丈夫聽根苗。你出外做生意,處處講禮貌,和氣才是生財道……”“嫁女要嫁莊稼漢,前腳後腳老廝趕,下雨天氣好清閒,他推磨子我籮面……”“我説一,誰對一,什麼花開在水裏?你説一,我對一,蓮花開花在水裏。我説二,誰對二,什麼開花竄苔兒?你説二,我對二,菜籽開花竄苔兒……”《河東口歌》歌集收錄了目前已經整理出的五十余首口歌,上迄清朝,總字數達二十余萬字,其中有反映勞動方面的,比如《賣瓦歌》《祈雨歌》《小麥歌》《棉花歌》等,涵蓋了晉南作為農耕文明典型地的整個生産過程,囊括了耕地、播種、收割等各個方面;有反映時政內容的,比如《光緒荒年歌》等;有反映民俗的,比如《跑旱船》《趕會》等;還有反映愛情的,比如《嫁女要嫁莊稼漢》等。這些作品少則幾十行,多則上千行。
專家也總結出河東口歌的幾大特點,其一是具有故事性,每首歌都有一個好的情節,一個精彩的故事;第二個特點是具有人民性;第三個特點是具有地域性,換句話説,它是河東大地農耕文明的一面鏡子,一幅農事圖和風俗畫;它的第四個特點是具有通俗性,瀰漫著樸素自然、爽暢明朗的敘事風格和浪漫主義的氣氛;它的第五個特點是具有生動性,有著豐富的想像、率真的口吻、生動的口語和白描的手法。
對於河東口歌的整理髮掘,運城市文聯申主席表示:“這項發掘最大的意義在於,它很可能將填補漢民族沒有‘長詩’的空白。少數民族能有《阿詩瑪》這樣的敘事長詩,漢民族也有!”目前,整理工作正在進一步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