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大陸新常態經濟下的臺商處境
多年來,大陸一直是臺商投資的最大市場,臺商既是兩岸經濟建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參與者、見證者和受益者。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的最新統計,臺商對全球投資比重最大的地方便是中國大陸,已經達到62.29% ,累計投資金額更高達1,477.1億美元(截至2015年6月),這個數字接近臺灣一年GDP總量的1/3,也超過大陸單一年利用外資的總金額,而且這尚未加計經由第三地投資的金額。
因此可以説,大陸是臺商投資的首選之地。原本許多在臺灣只是中小型企業,吸取大陸的養分長成極大的規模,例如今年進入世界前500強的8家臺資企業中,有5家製造業都是以大陸為主要生産基地,尤其是全球代工龍頭富士康(鴻海)在2014年進出口總額可以佔大陸比重3.5%,雇用總員工數超過百萬人。換言之,如果不是有大陸這樣的生産基地,富士康(鴻海)不可能有今日的規模。然最近由於大陸經濟結構正在進行調整,進入所謂『新常態時期』(經濟成長增速降為7%),再加上世界經濟景氣不佳,復甦力道不足,連帶使得許多臺商在大陸正面臨著近20年來最嚴峻的挑戰。
筆者長期研究臺商,茲將臺商當前經營所面臨的問題、困難與建議歸納如以下五大方面:
第一,企業轉型升級方面。臺商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就是『轉型升級』。這個議題已經在臺商圈子喊了好久,然而真的轉型升級成功的企業卻寥寥可數。原因主要在於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了眾多現實問題,一是運營成本升高,包括:生産成本高、用工成本高、融資成本高等,二是稅收負擔重,三是土地政策和環保標準等衍生高成本;四是每年調整的工資政策,也導致臺商面臨持續發展的困境。建議大陸政府應採取三項措施協助臺商拓展大陸內需市場。一是對以加工出口為主的臺商轉向內需市場,應在稅收方面予以減免或獎勵。二是鼓勵發展電子商務,對臺商放開電子商務的準入門檻。三是支援發展品牌,對臺商發展品牌、通路予以融資支援。
第二,土地政策方面。由於受大陸土地政策的約束,臺商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經常遇到土地所有權不清、土地性質變更困難等問題。因此建議大陸政府考慮研擬第二産業轉第三産業的土地政策,活化臺商工業用地。並希望在同等條件下,讓臺商優先取得將工業用地開發商業地産、觀光工廠等資格,以利轉型,這可能也是促成臺商能夠從二産轉三産的重要關鍵。
第三,招工用工方面。這應該是多數製造業臺商擔憂問題中的前三名。臺商碰到較多的是不易招工,基本工資增長過快,若觀察大陸近年基本工資的成長狀況可以發現工資十分穩定地以8%~12%上漲,連帶使得五險一金的基數不斷上調,再加上員工流動率高,使得培訓成本大幅增加,同時勞動法的規範嚴格,連帶讓勞資之間正處於一種不和諧的狀態。
據估計,大陸臺資企業給員工繳納的社保,約佔用工成本的40%。隨著社會平均工資增加,繳費基數也隨之成長,加重了企業和職工的負擔,降低了勞動者繳費的積極性。建議大陸政府可以考慮下調五險一金收費標準及基數,將部分社保費作為員工可支配所得或設計讓勞動者自由選擇社保投保項目。
社保追溯問題造成企業成本大幅上升、員工罷工抗爭,造成營商環境的不確定性風險大增,例如去年東莞寶成鞋廠與興昂鞋廠均遭到員工大規模抗爭,最後均以全額繳清解決,據悉他們付出數千萬至數億元人民幣之譜,也使得他們考慮縮減在大陸的投資規模。同時各地的追溯標準不統一,讓很多臺商無所適從抱怨連連。因此,為了有效解決勞資間的衝突與糾紛,社保所存在的問題一定要考慮勞資雙方保有選擇的彈性。
第四,國民待遇政策方面。臺商期望能獲得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使臺商在大陸擁有公平競爭機會。目前臺商仍被視為外資企業,很多大陸政府的補貼政策都無法申請,且限制條件頗多。例如在科技領域,大陸政府每年約有6,000億人民幣資金支援,但是臺商受身份限制不能申請。另外還有網際網路及金融行業準入門檻過高。筆者建議從法律、制度層面研究給予臺商國民待遇。
第五,稅負方面。大陸稅率在亞洲國家中是有名地高,尤其增值稅平均稅率高達17%,所得稅率也有25%。過高的增值稅將妨礙大陸內需市場的發展,並容易變相鼓勵企業不守法,所得稅過高則會妨礙人才流動,尤其是令白領階層卻步。內外資企業進口自動化設備用於生産,要繳納增值稅,較為不合理。筆者建議大陸政府考慮下調增值稅稅率,提升企業競爭力。
此外,關於臺商融資及智慧財産權的保護也是十分重要的問題,雖然臺商已有自己的管道處理或保障,但是這些外部成本的增加一樣平添企業的困擾。筆者認為大陸臺商對穩定兩岸關係有其特殊的地位,理當受到兩岸政府的重視,尤其過去扮演大陸改革開放火車頭的深圳,其中關鍵的要角便是臺商!臺商在大陸能永續發展,兩岸關係才有持續穩固的可能,建議兩岸政府應重視臺商問題,適時協商解決,如此方能使臺商能夠永續發展。(工商時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