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拚旅遊 臺商好機會
年中大陸經濟指標回穩,但下行壓力不容小覷。7月28日李克強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力促旅遊業且佈局一系列具體措施。很顯然,大陸政府欲撬動境內旅遊業的龐大市場,以此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為下半年以及未來經濟打造新引擎。
從會議公佈的內容看,大陸欲通過改革創新促進旅遊的投資和消費,其目的是推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增加就業和居民收入。目前大陸在實體經濟方面正面對困境,包括臺企在內不少外企不斷向東南亞其他國家轉移,由此産生的失業人口及下半年新增的大學畢業生,都面臨就業選擇。
另一層面,大陸一系列年中經濟資料顯示,內需對經濟的貢獻已達到60%,經濟轉型初見成效。此時出臺政策加大推動境內旅遊業,是希望繼續拉動內需,同時彌補因實體經濟不振帶來的就業崗位缺失。
與低迷傳統産業相比,近年大陸旅遊增長業績突出。大陸旅遊局統計,今年上半年實際完成旅遊投資3018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28%,比第三産業投資增速高16個百分點,比固定資産投資速度高17個百分點;境內旅遊消費總額達1.65兆元,增長14.5%,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4.1個百分點,創出歷史新高。
大陸旅遊業人士預計,2015年大陸旅遊投資將保持穩定增長,預計全年直接投資將達到1兆元。未來3年,將超過3兆元。在傳統工業産能過剩、其他行業投資乏力情況下,普遍看好旅遊業前景,導致投資強勁增長,大陸旅遊業正處於加快發展和轉型升級時期,投資需求和潛力都很大。發展也受到政策長期而有力的支撐。
相對大陸而言,臺灣旅遊服務業存在相較優勢,人才及經驗頗豐,語言文化與大陸相通,在大陸力促旅遊業發展之際,臺灣相關産業商機不言而喻,適時跟進必有收穫。
例如之前提及:“要發展個性化、特色化鄉村旅遊,支援大學畢業生、返鄉農民工等通過鄉村旅遊自主創業。”大陸鄉村旅遊以“農家樂”形式,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廣受喜愛。2013年已發展到170萬家,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聚集地10.6萬個,累積接待遊客9.6億人次,收入2800億元。
但在“農家樂”快速成長同時,也普遍存在經營服務的“粗糙”面。如基礎設施簡陋,衛生狀況不盡人意,經營形式單一,特色不夠鮮明,品牌意識不強,旅遊層次較低,環保與安全問題日益凸出,從業人員專業知識欠缺,服務水準有待提高等,都使“農家樂”經營狀態處於初級階段。
臺灣在鄉村旅遊、觀光農業休閒業起步較早,有60年歷史,已進入成熟階段。與大陸“農家樂”相比,更多了精緻及田園休閒意境。臺灣農場與民宿走向多元化,呈現百花齊放特殊風貌,許多大陸旅遊界人士參觀取經借鑒經驗。在大陸鄉村旅遊增量之際,臺灣業者不妨主動“登陸”,參與大陸鄉村旅遊的創辦、培訓及經營,打造大陸“農家樂”的升級版。
在此方面,臺閩兩地已有成功合作例子。2013年,福建與臺灣鄉村旅遊協會合作,選擇11個村鎮作為臺閩鄉村旅遊試驗基地,在臺灣專家團隊指導下,策劃規畫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旅遊專案。由此,兩地還建立了鄉村旅遊長效合作機制,聯手打造兩岸鄉村旅遊精品。
此番大陸國務院會議上對鄉村旅遊給予推廣,勢必帶來鄉村旅遊在大陸更廣泛的創辦熱潮。臺灣旅遊業界可以福建模式為樣板,深入腹地更廣闊市場,其巨大的拓展空間不可限量。(作者為中新社資深記者)(旺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