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要聞播報

大陸人力“變貴” 臺媒:臺商面臨三叉路口

2012-12-06 08:05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王思羽

  據臺灣《旺報》報道,30多年前臺灣面臨新台幣升值、工資上漲等因素,加工出口産業出走,造就了一批西進登陸的臺商,如今臺商又要上演搬遷潮,究竟要轉向西部,還是北移,或是選擇鮭魚返鄉?正是當前大陸臺商普遍面臨的三叉路口抉擇。

  有臺商私下大嘆,大陸投資環境今非昔比,尤其製造業日子愈來愈難熬。廉價勞動力、土地及租稅優惠已成過去式,加上環保執法嚴格、人民幣升值、原物料上漲,及當前國際經濟情情勢不佳,歐美訂單銳減。

  臺灣電機電子公會前理事長許勝雄形容最貼切,以往缺人才、水、電、土地及資金等5缺,但近期又再缺原料、訂單、油料、通路及前景。

  專門生産天線端子、電子配件的士豐電子董事長邱春暉坦言,企業成本不斷升高,很大比例來自勞工薪資、福利調漲,從2008到2012年,人力成本佔比從15%上升到25%,加上陸企低價競爭,利潤愈來愈薄。若以大陸勞工最低薪資每月約1300多元(人民幣,下同)計算,加上社保5金(養老保險金、失業保險金、醫療保險金,再加工傷保險和計劃生育保險)、住房公積金再添加班費,實際月付約4千多元,已接近臺灣最低薪資水準。

  不過大陸勞工工資連年漲,已是政府明定的“國策”,剛剛落幕的中共十八大報告內,明確指出2020年大陸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創造大量崛起的中産階層,讓人民荷包滿滿,提高工資、鼓勵消費便是主要途徑。

  面對薪資引爆成本上揚的衝擊,最重要就是採取自動化,減少用人,才能有效降低成本。無錫臺商協會會長、新麥機械總經理呂國宏以自身舉例説明,包括噴漆、焊接、鈑材加工等都採機械化操作;而在管理上,則採取按件計酬,相當於“承包制”,員工做愈多領越多,這是跟青島海爾學來的。還有臺商選擇乾脆撤離或轉移陣地。

  呂國宏也認為,在臺灣設立營運總部可以掌握營運、研發、財務與決策中心,可保有一定優勢。但他認為,臺商想轉移陣地,並不容易,到蘇北或安徽,當地人力素質仍比不上無錫,目前為止,臺商轉移外地的效果並不是太好。

  談及南亞,呂國宏更直言不用談。他説,在印度工廠裏有20人,但從來沒有1天同時到齊的,總有各種理由不來上班。他提到,要求印度員工生産效率是件難事,為何在印度設廠?他説,印度關稅保護太多,進口要課30%關稅,完全出於節稅考慮。

  不論珠三角東莞、長三角蘇南沿海一帶,到大西部重慶等地,各地臺商製造業現在幾乎都遇到轉型升級問題。大型臺商因為基礎雄厚,口袋夠深還能挺住;小型臺商較為靈活,也能自謀生路;唯獨中型臺商面對轉型升級壓力,訂單又大不如前,融資不易,經營壓力較大。

  不論轉移到哪,臺商如今都已站在抉擇的十字路口。有蘇州臺商便私下透露,他真的不知道該信“哪邊”。

  “臺商只能自求多福了。”一位臺商嘆,多數待在大陸臺商,都想考慮回臺定居、投資,但卻卡在臺灣當局效率太不讓人放心,“光看油電雙漲、漲薪問題都搞不定,吵成一片,何況吸引臺商回流這牽動兩岸産業鏈的複雜問題了。”

  也有陸企老闆説,他曾赴花蓮去考察投資,卻被告知取得用地可能要經過臺灣有關單位蓋400多個章,聽後嚇一跳,他説,“我在大陸,只要經過幾十個章。”最後他打消赴臺投資的念頭。

  臺商何去何從?至今恐怕都沒有明確答案。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