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創已“挖地三尺” 大陸文創方興未艾
把生意做成文化,又把文化變成生意,這是“文創”風行的臺灣的一個長項,成功的紙文創只是其眾多文創項目中的一個典型案例。
有人説文創是社會進步的尺規,當整個社會經濟文化水準提高,人們便相應地更加注重生活品質與品位,當此際文創業應運而生。
臺灣的文創業興起于新世紀,2002年,臺灣引進英國的“創意産業”政策,提出了五大文化創意園區等計劃,把文化創意産業與生物科技、綠色能源、醫療、精緻農業、旅遊觀光並列為臺灣六大新興産業。臺當局的高度重視使文創的概念迅速普及,從上世紀80年代起掀起的留學觀光潮又增進了臺灣人對文創産業的了解。作為一個中華傳統、日本元素、歐美風尚並存的社會,文化的多元和碰撞為文創的誕生創造了契機,而近40年裏,由“戒嚴”到開放的社會轉型與變革,又大大激蕩了文創的腦力,給臺灣文創提供了豐厚素材。
臺灣已把文創産業做得風生水起,如今卻開始憂慮文創資源的枯竭,因為臺灣畢竟是個小島,為尋找創意已到“挖地三尺”的地步,且近年的文創消費也多由大陸游客推動。為突破資源少、市場小的困境,許多臺灣的文創業者已紛紛尋求兩岸合作或直接到大陸拓展新路。而這,正是經濟騰飛的大陸大舉發展文創業的好時機。
地大物博、文化底蘊深厚的大陸本就是文創紮根的沃土。當前在政府大力支援提倡下,文創産業方興未艾。抓住機遇,聯手臺灣,借鑒先進經驗,共創經濟文化繁榮,應是廣大大陸文創業者的當務之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