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精彩推薦

大陸人生活中的“臺灣Style”:開創消費新風

2012-12-31 13:38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迪

  早上8點40分,從事金融投資業的小魏衝進復興門的“永和大王”。豆漿、油條、煎蛋,是他最喜歡的早餐組合。

  下午,在公司附近的“上島咖啡”和客戶見面。因為價位適中,這裡是小魏的“據點”之一。晚上7點,下班後的小魏會前往離母校中央財經大學不遠的錢櫃KTV參加聚會,歡唱之餘還把晚餐解決了。

  這是小魏習慣了的生活方式,但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天已打下多次“臺灣Style”的標簽。1987年10月兩岸開放探親以來,隨著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臺灣商品、臺式服務也逐漸進入大陸民眾的生活,有的還引領潮流。

  從1995年開始,臺灣的錢櫃、麥樂迪KTV等進軍上海、北京。“2003年學校附近開了一家,同學們過生日、聚會經常選擇去錢櫃唱歌,感覺熱鬧時尚,許多美好記憶都和它有關。”酷愛唱歌的白領唐艷説。

  開大陸消費新風的另一台灣行業是大部分新婚夫婦的“必選”之一——拍婚紗照。維納斯、費加洛、巴黎婚紗、薇薇新娘、米蘭新娘……老北京人王英麗還記得西單“婚慶一條街”全盛期臺灣影樓遍地開花的榮景。

  她説,在櫥窗的樣片裏看到新人身著華麗的婚紗、禮服,仿佛電影裏的男女主角,覺得時髦極了,“老三篇”(新郎和新娘半身照、全身照和新娘半身特寫照)立馬相形見絀。

  如今,臺灣婚紗影樓一枝獨秀的局面已不復現。“2008年前,幾乎每一天我們的四家門店都是天天有人排隊,2010年後就沒那麼好了。”2004年到大陸開店的紐約紐約時尚婚紗攝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玲惠説。

  比返鄉老兵先行一步進入大陸的是臺産影視劇。1984年,臺灣影片《搭錯車》率先被引進大陸,“酒幹倘賣無”傳唱一時。而1990年上映的《媽媽再愛我一次》在票價不過1到3元的年代,不僅創造了逾兩億元的驚人票房,更引發大陸眾多觀眾“集體飆淚”。

  湖南“80後”妹子王靜對臺灣影視最深的印象來自《婉君》《梅花三弄》等瓊瑤劇。她説:“纏綿悱惻的臺劇算是一代人的愛情啟蒙,連情書都一度流行月朦朧鳥朦朧體。”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