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眼中的海西二十年:有種天然的“親近感”
平潭海峽大橋。
大陸首條對臺高速客輪航線“海峽號”,到臺中僅需2.5小時。
平潭實驗區獲批之前,當地樓盤每平米3000元左右,現在房價直抵萬元。
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工人給蝴蝶蘭花苗修枝。
“我早上8點起床,不管是坐海峽號還是搭飛機,中午就可以回到臺灣家裏吃午飯,但在前幾年,我們早上從福州出發,天黑了才能回到臺北。”站在福州國際大廈25樓窗前,鄭德汐有些感慨,“第一次來福州的時候,這邊還是一片荒地,現在高樓林立。”
福州市臺胞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鄭德汐算是來大陸發展的第一代臺灣商人,在福州已有22年。
作為離臺灣最近的省份,加上祖籍的原因,臺商大多對福建有種天然的“親近感”。1993年、1994年,來到福建的臺灣商人達到高峰,不過,因交通、産業配套等不便,後來大多轉移到了廣東、江蘇。在兩岸實現“三通”之前,沒有直航,儘管福州距離臺北僅200公里,卻必須先從臺北飛到香港,再從香港飛到福州,繞飛2800公里才能到達目的地,比到廣州、北京等城市還要遠。鄭德汐説,那時候大家都很無奈,“咫尺變天涯”。
福建提出海西戰略後,臺商數量開始回升,其中就包括目前在福州經營臺灣購物商城的張環城。商城開張近一年,以臺中、嘉義等臺灣18個縣命名門店,店裏銷售相應的縣特産,從金門的高粱酒到宜蘭的鴨賞,應有盡有。商城的員工50多人,其中20多人是臺幹(臺灣過來的幹部),幾乎佔了員工數量的一半,這是以前臺資企業當中很少見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臺灣和大陸薪資水準的拉近。
張環城説:“臺灣物價已經20年沒怎麼漲,但工資也沒怎麼漲,大學畢業生起薪2萬新台幣,折合人民幣4000多元,而大陸這邊剛畢業的起薪兩三千元,兩岸薪資差距和10年前相比已經沒那麼大。這些年,臺灣經濟不景氣,尤其在海西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後,願意來福建發展的年輕人增多。”
“海西是一個機會,我們很希望海西儘快建設好,因為這是我們臺商通往大陸最近最便捷的門戶,我們希望把海西當做跳板,能夠通往珠三角、長三角,甚至到內地。”鄭德汐説,“不過目前海西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福建省的交通網路還沒有完全建成,比如福建南下到廣州的鐵路還沒有打通,港口建設也還沒有完成,配套産業不如廣東、江蘇等地完善。”
身處經常服務台商的機構,鄭德汐認為,海西對臺商的吸引力還需繼續提升。
但不管怎樣,如今的福建正在迎頭趕上。基礎設施建設上,福建正在著力發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高速公路、鐵路、港口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當中。平潭島“海峽號”高速客輪也將擴展路線。
鄭德汐説,臺商最期待的平潭至臺北航線明年將會開通,屆時兩岸往來將更加便捷。(楊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