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商時報:從福廈高鐵通車看兩岸互動新局
中新網5月4日電 臺灣《工商時報》日前刊出社論《從“福廈高鐵”通車看兩岸互動新局》。社論説,福廈高速鐵路4月下旬通車,這是一條與臺灣高鐵隔海大致平行的高鐵。如此畫面蘊涵一種時代意義,就是“兩岸已並行駛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它也帶給兩岸重要啟示,即當前合作發展的契機難得,務必共同加以珍惜。
文章摘編如下:
福建省福州至廈門(福廈)高速鐵路已于4月下旬通車,兩地間275公里路程的列車行駛時間僅需1.5小時。這是一條與臺灣高鐵隔海大致平行的高速鐵路。因此,人們無論搭乘“臺高”或者“福廈高”,坐車之時都可以想像到,在海峽的對岸也有高速列車正在平行馳騁。如此的畫面蘊涵著一種時代意義,就是“兩岸已並行駛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它也帶給了兩岸一個重要啟示,即當前兩邊合作發展的契機難得,務必共同加以珍惜。
從福州、廈門沿海這一線的交通滄桑,可以充分看出兩岸關係變化的底蘊。這一線雖是福建的較發達地帶,但歷來從未有過縱貫鐵路,只有西向遠繞內陸山區的環線。其原因很清楚易懂,就是兩岸雙方曾經軍事對峙幾十年,海峽局勢長期緊繃,因此大陸遲遲未在此投資建設鐵路,以免遭受戰火破壞。
直至1987年臺灣開放大陸探親,帶動雙方民間交流後,福廈海線的交通困難問題漸次凸顯出來。20世紀90年代前往福建的臺灣人士,大都親身體驗過福廈間相對落後的省道公路。其大約300公里的路程可以耗去8至10小時的時間。後來福建下大決心加以改造,先建成了高速公路,如今不但又有了鐵路,而且是高速鐵路。這使福廈間結成了一個緊密生活圈,以及一個高效的産業發展平臺。它就坐落在與臺灣西海岸僅一峽之隔的地方。將來一定會有不少臺灣來的客商成為福廈高鐵的乘客。
福廈間交通狀況迅速的大變化與大提升,根源之一是兩岸關係的先和緩再進一步朝良性發展。戰爭陰影的逐步消解,使當地政府得以大力投入經濟建設,而以往被戰爭因素壓制的生産力也在短時間迸發出來,並很快地改變了交通格局與産業佈局。如此經驗告訴了人們,“海峽和平”是具有高價值的,也是民眾福祉的重要來源。
從另一個面向看,福廈高速鐵路也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一支“骨幹”。眾所週知,“海西”是福建省正大力推動的區域經濟建設計劃,其範圍除福建省外,另包括浙江、江西、廣東三省的各一部分地區。此經濟區的發展與兩岸互動形勢息息相關。
當該區建設計劃于2004年初次提出時,兩岸關係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以至於“海西”名號沉潛了幾年,那時當地政府對此亦採低調,未對外張揚。直至2008年,兩岸關係大幅轉好後,“海西”才登上臺面,成為四方客商踴躍前來探索挖掘商機的對象。
人們如從兩岸角度去回溯“海西”這一塊的過去,會發現它早年是大陸對臺鬥爭第一線。如今,由於海峽和平的到來,它已搖身一變為大陸對臺經貿交流的主要平臺。其中,當年曾以對臺軍演聞名的平潭島,今天正在被建設成為“兩岸交流合作綜合試驗區”。這個位在福廈高鐵路線近旁的島嶼,經貿設施將與臺灣方面“共同規劃,共同投資,共同管理,共同建設,共同受惠”。其為福建省對臺新政策的重要環節。以此對照當年兩岸間的尖鋒相對、硝煙密布,充分驗證了兩岸關係確已發生了180度轉變。
當然,今天兩岸還不能以此為足。下一步要努力從事的工作是“鞏固當前的海峽和平局面”。主要的方法在於型塑制度化、穩定性的兩岸交流合作建構。如洽簽中的ECFA、研議中的兩岸産業對接等,如能迅速落實,都有助於海峽和平的穩固化。其中,“海西”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第一線,理當進一步發揮積極功能,成為臺灣企業佈局全大陸的基地。而福廈高速鐵路的通車,使“海西”更有條件來扮演這樣的角色。因為,臺灣客商定位這條新高鐵,當不僅止于“便利福廈交通”,而是希望通過它的外聯高鐵系統,更便於串聯長三角、環渤海等其他市場。無論如何,福廈高鐵的通車已體現了海峽和平的價值,併為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增添了動力,值得人們寄予厚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