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生活手冊

鹽這樣吃才正確

2014-01-10 09:04     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孟雅詩

  原標題:鹽這樣吃才正確 大部分人都吃錯了

  民俗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説。無論是誰,只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柴米油鹽是少不了的,小民百姓日夜操勞的目標也主要就是為著柴米油鹽吧。柴倒是起了變化,現在燒煤、燒煤氣、燒天然氣了。米或許也不一定必須了,西方人都吃麵包,而且飲食的歐化在東方國家似乎成了一種時尚。油,因為心腦血管病越來越多,高脂肪飲食是罪魁禍首,所以人們對它開始敬畏起來。只是這鹽是在我們這個很講究飲食文化的民族中千年一貫地保留了下來,而且由於關乎民生大計,“民以食為天”,鹽就是被包含在這個“食”中的。

  鹽對於人體確實是不可或缺的,不然為什麼人生病了要到醫院裏去“吊鹽水”呢?當人不能正常進食時如無糖分攝入,便可能有“低血糖”反應:心慌、手抖、出冷汗甚至終成餓殍。而如無鹽分攝入便可能有“低鈉綜合徵”,表現為全身軟弱無力,腹脹不適。還有“低氯性鹼中毒”,表現為嘔吐、氣急,甚至昏迷。所以和糖分的攝入一樣,一定的鹽分攝入是必須的。

  在中國,人們一般是不會缺鹽的,因為我們的飲食講究口味。“鹽能吊鮮”意思是説只有多放些鹽菜肴吃起來才鮮美。江蘇啟東地方民諺“三天不吃鹽基湯腳下水汪汪”。“鹽基”是一種鹹菜,“水汪汪”猶言腳下無力,其實又何止是啟東地方,我們中國人對鹹菜、泡菜、蘿蔔幹、榨菜之類是有些偏好的。當然,這些傳統食品少吃一點也無妨。

  鹽吃多了必損健康!

  惡霸地主黃世仁搶走了喜兒,楊白勞悲憤交加,喝下一碗鹽鹵,便是腌鹹菜用的鹽水,便一命歸西了。高濃度的鹽液造成胃腸粘膜損傷,可致急性糜爛出血,人體組織脫水,而血液迴圈猛增,可致急性心力衰竭;豈有不致命之理。

  為了説明鹽對健康的影響,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用一段腸衣(做香腸用的)裏面放進鹽水,兩頭紮緊,然後將它放在一杯清水之中,不用多久這杯清水也就變鹹了,最後腸衣內外的水鹹淡都一樣了,反過來也是如此,在腸衣裏面放上清水,然後將它放入一杯鹽水之中,最後腸衣裏的水也變鹹了。原來這個腸衣是個“半透膜”,放在裏面的肉當然出不來,但裏面的鹽分卻會透出來,這是物理學上“滲透壓”的原理,當膜的兩側溶液中某種物質的濃度不同時,薄膜的通透性開放,直到兩邊溶液中的某種物質的濃度平衡為止。

  吃多少恰到好處?

  吃得過鹹影響健康,已經毋庸置疑。鹽又是人體所必需的食品之一,那麼我們應該吃多少才符合健康的要求呢?營養學家的建議是每人每天攝入5克為宜,一個三口之家一天15克,一個月30天應該是450克。不過要注意醬油裏有鹽,鹹菜裏有鹽,早晨還吃了一個鹹鴨蛋,這裡的鹽也不能不算啊。所以若説一天5克鹽,對一般群眾而言,實在也難掌握,即是營養學家恐怕也不能把家裏的廚房變成化學實驗室來測定一天到底只能吃多少鹽。不過中國營養學會做過調查,倒有參考價值。據調查我國北方居民每人每天大約攝入食鹽15~18克,我國南方居民約為10~12克,這下好辦了,看來北方同志們要把鹽的攝入減少2/3,南方的同胞要減少1/2,雖然不很精確,但大致有了個數。

  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又回歸到“淡而無味”的問題了,不過我想吃得鹹和吃得淡是一個習慣問題。為了健康,習慣應該是可以改的。如粵菜相對而言比較淡些,如今粵菜已風行全國,北方同胞吃粵菜也很樂意的。足見淡未必就“無味”,還是可以在烹調上下點功夫的。

  哪些人應該少碰鹽?

  通常人體組織中的水分含鹽的濃度為0.9%,即100毫升水中含0.9克鹽,這種濃度的鹽水在醫學上稱為生理鹽水,醫院裏給病人注射的多是此種鹽水。但我們吃的菜,喝的湯卻不是這個濃度,其中的含鹽量要比人體組織中的含鹽量多好多倍。這些食物吃進去鹽被吸收後,最終通過排尿、出汗等排泄出去。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