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調和油有多少花生油 “冠名”調和油比例檢測無門
導讀:橄欖調和油、花生調和油、海洋魚油調和油、堅果調和油……市場上的調和油新品不斷,但一些標稱營養價值高、售價不菲的調和油,油料比例不透明讓消費者選購時既困惑又有疑慮。由於缺乏檢測方法,多家專業糧油檢測機構表示無法檢測調和油的具體配比。
市場
調和油只標名稱不見比例
在各大超市食用油貨架上,食用調和油品種越來越豐富,而配料表上各種油料的具體成分和比例不透明,令消費者缺乏基本的知情權。以某品牌堅果調和油配料表為例,其中就包括大豆油、葵花仁油、花生油、亞麻籽油、初榨橄欖油、山茶籽油、核桃油、葡萄籽油等成分,但這8種油的配方比例卻不得而知。另一款某品牌的花生調和油,其配料表中僅標注含有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各類油的比例不詳。
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金龍魚、魯花、胡姬花、福臨門等品牌都推出了調和油産品,雖然叫法不同,配料也略微不同,但都均沒有標注各配料油的比例,尤其是冠名配料油的比例。
對於各品牌角逐調和油市場的原因,玉泉路糧油市場分析師劉敬亮介紹,從價位方面考慮,一般來説,大豆油價格低,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等油品價格相對較高,而調和油價位處於二者之間,從價位上來説滿足了一部分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現象
最貴油品冠名成“潛規則”
據了解,多數食用油企業僅僅是將其調和油的配方到相關機構進行備案,並依照要求在産品標簽上“按原料配比從大到小註明使用原料的油脂名稱”,食用調和油市場存在的另一個“潛規則”也由此産生:在名稱上突出其最昂貴油品,並以此進行冠名。而實際上,産品主要成分仍以大豆油、菜籽油等低價油佔大頭。
按照去年實施的《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中明確規定,包裝標簽上必須標注主要成分資訊,並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北青報記者發現,市場上多數食用調和油都是以較為廉價的“大豆油”為基油,而在配料表排後幾位的橄欖油、魚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堅果油等“高級油種”往往被命名到産品名稱中,身價和檔次也因此提高了不少。
以同樣是5升包裝的海洋魚油調和油、第二代金龍魚調和油為例,在前者配料表裏10種成分中,前三位是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魚油僅佔第6位;後者8種成分配料表裏,前三位是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但在賣場裏,每桶海洋魚油調和油要比普通二代調和油貴20元左右。
《標簽通則》規定:如果在食品標簽或説明書上特別強調添加了某種或者數種有價值、有特性的配料,應標示所強調配料的添加量。國內最大的糧油加工集團益海嘉裏方面曾公開回應,旗下的金龍魚深海魚油的含量約為1.4%—1.8%,但這一數值並未標注在産品外包裝上。
“當下的調和油市場確實還存在諸多不規範之處,不能以某種油品的名稱來歸併到調和油名稱中來,這樣容易引起誤導。”北京市糧食行業協會會長田鴻儒表示。
追訪
專業機構難測調和油配比
北青報記者致電各糧油企業詢問現售調和油配比,各家企業無一例外地拒絕向記者透露相關內容。金龍魚等食用油行業大企業均以技術保密、沒有授權不方便提供為由拒絕透露調和油産品配比。
那麼權威檢測機構是否可以鑒定某種調和油中的成分?近日,北青報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致電國家糧油品質監督檢驗中心(北京市糧油食品檢驗所),工作人員表示,油料配比是企業自己的事,質檢中心可以檢測出調和油中過氧化值是否符合國家標準,“地溝油都很難檢測出油料比例,更何況調和油”。
國家糧食局標準品質中心工作人員稱,該部門僅負責起草糧油標準,檢測問題可諮詢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而該院科研人員也回絕了北青報記者送檢的要求,“我們有檢測設備,但還得有檢測配方比例的技術方法,這事仍然在科研階段,是很複雜的一套體系。比如説將康師傅的水和冰露倒在一起,很難通過儀器設備進行區分。”另一家食品領域第三方檢測機構也表示無法對食用油配比進行檢測。
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副會長王興國也表示:調和油的檢測是非常困難的,“油加油就是神仙都發愁”。為什麼食用調和油新國家標準沒有出來?主要原因就是檢測方法。
探因
調和油盈利是純大豆油一倍
強大的宣傳攻勢、促銷廣告衝擊,讓很多消費者選購食用油時更多的是關注價格,而忘記看配料表。正在超市選購花生油的王女士告訴北青報記者,有一次看到花生調和油促銷,5升裝的比普通花生油便宜了30元,但買回家後吃起來卻沒有一點花生油香味,後來就不考慮調和油了。
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於調和油配方比例的不明確和質疑,食用調和油的銷量正在衰退。AC尼爾森近幾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作為國內第一大食用油消費品類,2010年調和油佔比40.6%,2011年下降到37.1%,2012年下降到33.7%,已經連續兩年下滑。
但對於很多品牌而言,調和油的利潤仍要遠遠高於普通的大豆油,這正是近年眾多企業投身調和油品類,市場份額逐漸擴大的緣由所在。曾有報道指出,例如100元的大豆油品,除去生産、包裝和銷售成本,只能賺3元錢,即3%的盈利。而相比較調和油而言,100元的以大豆油為基礎油的調和油,盈利可以達到6元,即盈利6%,是純大豆油盈利的一倍。
標準
成分配比有“行規”沒“國標”
繼食用油市場新兵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旗下正式推出兩款註明成分配比的調和油後,近期一家橄欖油企業也率先在國內市場標注出橄欖油和果渣油比例,據該公司總經理杜先生介紹,在西班牙等國的調和油市場,標注成分配比的做法非常普遍。在現行法規缺失情況下,希望行業內有更多公司加入公佈配比的隊伍中。
據業內人士介紹,由於國家尚未制定出統一的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更沒有對調和油配料比例作出統一要求,目前各個企業採用和執行的都是企業標準。
據了解,食用調和油最早是標注各成分所佔比例的,如金龍魚第一代調和油標注了“97%的大豆油、2%的菜籽油、0.5%的芝麻油、0.5%的花生油”。但由於調和油尚無國標的強制規定,隨著生産企業和調和油品類增多,漸漸就不標注油中各成分量比例。
現行的《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從2005年開始制定,當年10月形成徵求意見稿,至今已多次公開徵求專家和企業的意見。2008年,《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徵求意見稿完成,並提交全國糧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定。雖然有專家近期也表示標注成分比例是與國際接軌的做法,但歷時七年,食用調和油的新版國標仍未見蹤影。
業內人士指出,專家、消費者、行業都呼籲國標儘快出臺,公佈調和油的成分比例對消費者明白消費、規範企業公平競爭都有好處。(記者 李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