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生活手冊

文化創意之混搭的“創意”

2012-10-24 10:18     來源:北京的臺灣街巷——臺灣會館和臺灣映像     編輯:王思羽

 

   混搭的“創意”  

  他叫廖志榮,大家都喜歡叫他Ted。他是元華創意(Au.Dot)的老闆,是一個充滿文化理想,又願意付出行動力的人。他每次都會非常熱情地講臺灣的故事,好像整個臺灣的風土都在他的腦子裏。

  在臺灣映像做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展的時候,為了聯繫臺灣少數民族手藝人,邀請他們來北京參加展出,Ted自己開著車一共來來回回跑了2600多公里去跟當地少數民族當面交談。環臺旅行也只需要1600公里,2600多公里該是跑了多少趟多少圈,他覺得只有當面解釋才能讓臺灣少數民族有親切感、有安全感,了解全部的細節才能完全信任他。

  他正是帶著這樣一份真誠創建自己的事業。

  準確地説,元華創意是一個通路經銷的店舖,店裏經營的創意産品不是一個人設計的,也不是一個固定的團體設計的,不過它們都經由Ted的手,親自挑選回來。他用自己的理念為顧客集合出一些獨特的創意産品,省了顧客眼花繚亂的困擾,更可貴的是這樣的店舖能夠為小手工、小作坊的創意工藝提供一個平臺。講起Ted的經歷,他説自己的這一路其實是和臺灣的文化創意産業一起走過的。臺灣民間有很多創意人才,大家也喜歡設計些新鮮的玩意兒,剛開始只是自己做著玩,後來想著能將自己的創意設計和別人一起分享,便自發在學校周圍、街邊和一些熱鬧的地方擺個臺子,放上自己手工做的東西。大概到2005、2006年的時候,這種自發形成的創意集市已經盛行臺灣,沒有固定的時間,沒有固定的地點,只要招呼相約一下,創意集市就會在有文化活動的地方擺上一天,更有很多設計學院的學生參加。

  但是創意集市並不是長久之計,設計者們不見得擅長經銷,也不足以設置一個穩定的店舖,而且越發複雜的商業活動佔據他們設計和創作的時間。他們需要一個平臺,而像Ted這樣的通路經銷商便打通了設計和商業經銷之間的連接,Ted不是一個商業利益至上的人,他對文化的熟悉和尊重使他和文化創意設計者們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

  Ted總是強調整個文化創意産業要由一群不同角色的人組成,分工明確,他將自己定義為夾在兩邊的中間人,上對創作者,下對消費者。這不論在文創産業發展之初還是相對成熟的現在,都是一個不小的困難。起初,創作者並不接受純粹盈利的商業運作模式,人們也沒有完全進入追求美、追求創意、追求品質的生活方式。Ted要喜愛文化的元素,喜歡音樂、歷史、藝術、人文這些軟性的東西,再掌握基本的商業操作,才能扮演這個角色。與創作者耐心地溝通,獲得信任與合作之後,再將精力集中在産業鏈的末端,創立品牌,建立銷售渠道。經過一系列的努力,最後便是用心、用時間讓人們認識文創産品的魅力和價值。Ted將這樣的角色和這樣的過程看成是文化創意産業的“人格特質”。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