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喝雞湯大補一整年(圖)
冬至習俗
南京:吃“小蔥燒豆腐”喝老母雞湯
南京民俗專家王涌堅説,老南京過冬至有兩樣東西是必吃的——喝雞湯、吃豆腐。按民間説法,在冬至這天喝雞湯,可以補上一年。過去人冬至進補,是為了來年的春天有勁幹農活。儘管現在生活好了,但冬至喝雞湯的習俗還是保留下來了。
南京人冬至要吃“小蔥燒豆腐”,相傳該習俗是從明代的劉基流傳下來的。明太祖定都南京後,命劉基負責營造皇城,因劉基不願與貪官同流合污,便遭到眾貪官的聯名誣告,説他貪污銀兩。朱元璋大怒,即命劉基將賬本呈上備查。劉基便於冬至這天,左手提賬本,右手提一瓦罐上殿見君。朱元璋好奇地揭開瓦罐,見是滿罐的小蔥燒豆腐;再抬頭看劉基時,見他神色莊重,一身正氣,才知自己錯怪了忠良。於是便自我解嘲道:“小蔥燒豆腐,一清二白”。打這以後每逢冬至,南京家家戶戶便吃小蔥燒豆腐了。又有一種“逗富”、“長旺”的寓意。與南京類似,泰州、揚州、南通等地的冬至日習俗大抵如此。
蘇南:喝酒釀吃“圓夜飯”
蘇南人對冬至的重視程度很高。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功能表”更是考究。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一次的冬釀酒,甘甜爽口。而用糯米粉製成的冬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點心。
“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菜都換了雅名,“元寶”(蛋餃)、“團圓”(肉圓)、“撲撲騰”(雞),“金鏈條”(粉條)、“吃有餘”(魚)等。
據説,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美女西施就包了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蘇北:吃“嬌耳”紀念醫聖舍藥之恩
蘇北過冬至習俗與北方相近,他們不吃湯糰,而是吃餃子。比如在江蘇的徐州,冬至的時候會吃冬疙瘩這樣的一種食品,其實就是像貓耳朵樣的一種水餃。
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為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東漢時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為啥説“冬至大如年”?
“冬至大如年”的説法源於《清嘉錄》
民間一直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而要追溯這個説法的來歷,還要從古人説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徐藝乙説,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記載有“冬至大如年”之説。冬至這天,北方吃餛飩來應節,南方則吃湯圓,香港更是“無雞不成宴”。冬至日的前一天,又叫做“小至”,家家戶戶搗米做湯圓,以作為冬至日團圓圍桌食用。過了冬至,就將迎接新年,所以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就是冬至的歡慶禮俗和春節都差不多。
對於“冬至大如年”之説的起源,南京民俗專家王涌堅另有一番見解。他説,民間有句俗語叫“冬至大如年,家家祭祖先”,歷史上,自周至秦,也曾經一度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秦朝以後,過年才改成現在的春節。因此,春節慣有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會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説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有一句關於冬至的俗語流傳很廣,那就是“乾淨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乾淨年”,意思是説,冬至如果天氣晴好,則春節將是陰雨天氣;反之,如果冬至是陰雨天,則春節將晴好。感興趣的讀者不妨留心觀察。
2011年12月 星期四
22
農曆十一月廿八
辛卯年 庚子月 辛亥日
冬至
兔年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由於天氣寒冷,人們“屈指”度日,通過對於天氣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觀察,聯綴了九九歌,廣泛流傳,以數九消寒。)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