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他從金門海邊遙望廈門,覺得海的這邊是如此神秘,對此充滿無限幻想;長大以後,當他再次遙望廈門時,多少次想到要把事業開拓到此岸;如今,他已經如願以償了,看海的心情也完全不一樣了……
作者:商報記者 莫曉敏
“汗水,無所謂,是我經驗的堆積;低潮,無所謂,是我為巔峰的準備;失敗,無所謂,是我成功的原因……”這句話非常適合用在金門商人葉錦湖的身上。從小在金門長大的他,跟很多閩南人一樣,都擁有一種“海的特性”,具有冒險及做事充滿拼勁的精神。他熱愛騎馬,在學騎馬的過程中,多少次從馬背上摔下,甚至連骨頭都摔裂了,也不叫疼;他熱愛自己的事業,10多年前,他從小金門來到大金門當一個小小的送貨員,後來自行創業,成就貢糖的一番事業,並引導金門貢糖行業從手工作坊向現代企業轉型,開創了金門特産觀光遊。就在去年,他又將事業的腳步延伸到廈門,決心在大陸開創事業的另一個巔峰。
回望:金門農家潛心貢糖業
在大陸這邊,忙完了一天的工作之後,葉錦湖還是習慣性地到廈門環島路。漫步沙灘上,回望他的家鄉金門,當初他的事業在金門起步時所經歷過的一幕幕也油然生起。
在踏入貢糖行業之前,葉錦湖僅僅是一名雜貨店的送貨員。上世紀80年代末,聽聞金門要解除軍事戒嚴的他,一早便意識到這將是一次創業致富的良機。於是,他開始致力於開創金門特産觀光遊,在臺灣當局開放本島居民赴金門旅遊的那一年,他成立了一家貢糖企業,將金門三寶之一的貢糖傳向臺灣島內。
回望創業初期時的那一段辛苦經歷,葉錦湖刻骨銘心。“當時,金門生産貢糖都是以家庭作坊為主,為了保密技術,均不向外傳授工藝,而我家世代為農,對貢糖的製作方法根本不了解。”為了學得貢糖的製作工藝,葉錦湖和弟弟到市面上買來各種牌子的貢糖,不斷研究其成分,摸索出各種貢糖的配方。 創業之初,兄弟倆借來3萬元新台幣,買了一台二手機器,開始生産貢糖。為了研製出各種口味,他們每天都到廠房裏做試驗,研發過程中倒掉的不合格貢糖就有好幾噸。生産半年多後,他們才敢開門市店,銷售自製的貢糖。從1991年到1993年,差不多三年時間,葉錦湖一直未能打開銷路,他頂著巨債的重負,備感苦惱,幾次差點放棄,這種情形熬到1994年才有所改觀。
如今,葉錦湖在金門共有3家“廠店合一”和7個門市店,店面密度在金門各商家中最高。在近年金門觀光産業不理想的環境下,葉錦湖的金門貢糖銷量卻能穩健遞增,如今達到年營業額1.2億元新台幣,成為金門第一大民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