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楊昆福:“無色覺醒”能否突破“綠色恐怖”?

2018-05-25 12:4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來,“無色覺醒”成為臺灣島內關注的重要政治動向。針對此事,廈門市臺灣學會理事楊昆福在《臺海》雜誌發表題為《“無色覺醒”能否突破“綠色恐怖”?》的評論文章,詳細分析“無色覺醒”的發端及可能對島內傳統政治架構産生的影響。楊昆福指出,“無色”能否真正“覺醒”並不是島內政治人物所能詮釋和定義,依然有待時間檢驗。

  全文內容如下:

  近段時間以來,“無色覺醒”越發成為臺灣島內關注的重要政治動向。在傳統“藍綠對決”的政治格局中,這一話語型塑乃至最終是否真的演化成為島內政治能量,還是僅僅停留在議題炒作、理念訴求層面,成為觀察未來臺灣政治生態走向的面向之一。所謂“無色覺醒”真能突破島內傳統“二元對立”的傳統政治架構嗎?應如何來審視這場島內社會運動呢?

  “無色覺醒”緣何發端?

  今年5月7日,藍營背景的臺灣旺中媒體集團多管齊下, 透過其旗下的電視、電子、報紙等媒體正式推出“無色覺醒”議題。當天,臺灣《中國時報》公佈旺中媒體最新民調直指島內“歷經藍綠對立、撕裂臺灣,藍綠傳統支援者對國民兩黨的支援已經降溫”,有56.6%的臺灣民眾自認為“政黨中立”,對國民黨及民進黨不滿的比率均為59.9%。並且,有高達60.7%的臺灣民眾希望臺灣能形成“超越藍綠”的“第三力量”。同時,更有88.9%的臺灣年輕族群認為島內“藍綠對立”嚴重,最希望“第三力量”形成。如若該民調數據真實反映了島內社會真正輿情,那麼基於這一立論基礎,“無色覺醒”確實存在一定的可為空間。

  在公佈民調數據的當天,臺灣旺中媒體集團旗下的中天新聞政論節目《大政治大爆卦》也進行全新改版,在節目包裝、背景廣告牌上打出“無色覺醒”醒目標誌,而主持人著裝以及節目來賓黨籍背景也進行更換和挑選,同時節目還強力訴求“無色”,認為島內6%的政黨人士綁架了佔全臺灣總人口94%的無黨籍民眾等等。與此同時,臺灣旺中媒體集團還在旗下的《中時電子報》推出瞄準島內時事熱點的政論專題節目帶,邀請特定人士參與從週一到週五的宣講,來闡述對特定議題的看法等等。可見,透過全方位的媒體聯動,臺灣旺中媒體集團已正式著手推動“全臺灣無色覺醒運動”,並嘗試爭奪和型塑話語權。

  “無色覺醒”凸顯“社會焦慮”

  有別於一般的島內社會運動,這場由臺灣親藍媒體發起的“全臺灣無色覺醒運動”,其實並不能簡單地視為島內媒體的議題炒作和收視爭鋒,而本質上是臺灣島內群體不滿及社會焦慮的現實折射。

  一方面,“無色覺醒”彰顯“藍色憂鬱”。民進黨當局上臺後,不斷動用行政資源,傾全黨之力,對“非綠陣營”發起激烈猛攻。作為藍營龍頭及民進黨首要競爭敵手的國民黨首當其衝,成為民進黨當局極力絞殺的對象。在民進黨當局假借“轉型正義”行“政治鬥爭”之實的策略之下,國民黨陷入了被動窘境當中,表現在征戰糧草被阻斷,指標性政治人物被“追殺”,週邊組織被“清算”,再起的政治生存空間被擠壓等等,各個層面無不面臨民進黨當局強力碾壓。並且,民進黨當局還透過各種名義製造政治肅殺氛圍,不斷強化情治系統滲透社會各個面向的力度,試圖製造“寒蟬效應”,從而建立“一黨獨大”的霸權話語體系,為實現特定政治目的不斷埋下伏筆。在這一情形之下,去年主打“綠懼人”為號召而拿下國民黨黨魁,然而上臺後卻不斷在重大議題中“神隱”,並未展現出應有作為的吳敦義主導之下,國民黨戰力反而遠遠遜色于洪秀柱主導時期,在綠營強勢壓境之際,國民黨這一體態讓藍營支援者焦慮不已。有鋻於此,親藍媒體及藍營傾向人士顯然“如坐針氈”。面臨藍營龍頭國民黨呈現疲弱狀態,無力與綠營抗衡的現實處境,他們挺身出馬另立話語平臺,強勢發聲並嘗試突破“綠色恐怖”便成為應有之意。

  另一方面,“無色覺醒”顯露“中間選民”不滿情緒。民進黨當局上臺短短兩年,便不斷引爆各種爭議,島內社會紛爭風起雲湧,社會矛盾不斷被激化。同時,由於民進黨當局“執政無能”, 各種荒腔走板政策不斷推出,臺灣各個層面的發展後勁乏力,甚至陷入停滯倒退狀態,整個島內社會發展被綠營強行用“意識形態”綁架,陷入難以動彈的泥淖。民進黨當局不以為恥,反以為傲,刻意操弄族群、世代及階層之爭,並向深綠群體靠攏,處處展現出舍我其誰的權力傲慢姿態。並且,裙帶酬庸大行其道,反智行為不斷祭出等等。凡此種種,讓島內“中間選民”詫異不已,該群體的不滿及反感程度不斷飆升,對於民進黨當局主政的看好度也漸次下探。在這一群體意識反彈力度不斷強勁之際,親藍媒體主打“無色覺醒”便存在一定的可為空間。除了這次臺灣旺中媒體民調顯示,自認為“政黨中立”的臺灣民眾有56.6%外,事實上,在不少島內民調機構均顯示,表態“政黨中立”的比率確實佔一定比重。比如,臺灣TVBS民調中心3月上旬民調顯示的44%;臺灣山水民調4月中旬的32.2%;親綠媒體“美麗島電子報”4月下旬民調的34.7%等等。

  “無色覺醒”可否跳脫藍綠?

  基於這次運動發起方的相關陳述來看,顯然所謂“無色覺醒”定義在“超脫藍綠”,並瞄準94%的臺灣無黨籍民眾。然而在“二元對立”的臺灣社會,“無色覺醒”真能成功達陣嗎?

  首先,“無黨籍”不必然是“無色”,當然“無色”也不能簡單等同於“中間選民”。在94%無黨籍臺灣民眾中,事實上存在著既定的政治價值認同取向,在政治光譜上屬於“泛藍”、“泛綠”及“中間選民”。因此,“無黨籍”只是未加入或已退出特定政黨,但卻依舊擁有政治傾向,甚至可能是特定政黨的鐵桿擁躉。由此,“無黨籍”未必“無色”。而所謂“中間選民”同樣依舊存在一定的藍綠政治偏好,只是顏色較不濃厚,相對較為“理性中道”而已,在特定的選舉當中依舊可能顯露政治價值認同傾向。當然,這一群體“選人不選黨”的幾率相對較高。在分佈上,則呈現出相對較多地集中于島內中北部“都會區”的群體特徵。顯然,不能簡單地將“中間選民”歸結于“無色”。在臺灣“二元對立”的藍綠基本架構下,臺灣“第三勢力”難以成氣候,甚至未有真正立足的土壤,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在臺灣網路上流傳著這樣的一種調侃:“理性中立選民” 多半既不理性也不中立,可能只是來自桃園中壢的李姓選民而已。雖然這樣的戲謔有點誇大之嫌,然而卻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中間選民”的群體特徵,或者至少道出“中間選民”給外界的觀感。

  其次,綠營強勢碾壓“非綠陣營”,“無色”卻各打五十大板,讓部分民眾不敢真正茍同。此次“無色覺醒”強烈訴求反對“藍綠惡鬥”,然而事實上,有不少聲音指出,在當下的臺灣島內,由於藍營政黨式微,並不存在“藍綠惡鬥”,只有“藍營被鬥”及“非綠被整”,“無色覺醒” 各打五十大板並非公允,甚至如若“中壢李姓選民”被“整迷糊”,為保持“理性中立”形象,卻不將票集中投給藍營候選人,無異於變相支援綠營,最終將再次成為綠營刀俎上的魚肉。

  第三,“無色”或成為政治攻防工具,能否真正“覺醒”有待驗證。在“無色覺醒”這一話語拋出不久後,有個有趣的現象值得玩味。 曾主打推倒“藍綠高墻”于2014年底臺北選戰中拿下臺北市長寶座,目前正為尋求連任奮戰的柯文哲,于5月9日到深綠電臺受訪表態為“兩岸一家親”道歉而後再次澄清,然而卻引爆兩岸論述爭議引爆藍綠批判聲浪。柯文哲于同月12日感嘆臺灣社會被不到6%的“具有強烈政黨色彩”的人綁架,為自己解套。顯然,柯文哲已借用了“無色覺醒”的訴求。而有意思的是,在上屆臺北選戰中敗給柯文哲的國民黨中央委員連勝文,在這次柯文哲引爆爭議後,則出面呼籲無黨無派的人“無色覺醒”,要看清“號稱無黨無派的柯文哲的真面孔”,等等。鋻於此,筆者認為,“無色”能否真正“覺醒”並不是島內政治人物所能詮釋和定義,依然有待時間檢驗。

  “無色覺醒”能否反制綠色話語霸權?

  “無色覺醒”不管是作為一場島內社會運動,還是被視為一種話語重構的論述,在綠營話語霸權強勢宰制島內話語空間的當下,儘管存在上述幾個層面的不足,然而無可諱言,對於突破綠營話語體系無疑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一方面,當下島內“綠色恐怖”大行其道,藍營話語空間被壓縮,政治實力被弱化。反抗綠營宰制的“非綠陣營”,集結“理性中道”力量,主打理性“無色”,在一定程度上顯然有助於突破“綠色話語霸權”,提升“非綠陣營”的話語空間。從而增加與綠營乃至深綠抗衡的動能與政治能量。同時,島內親藍媒體善用既有輿論平臺優勢,拋出全新話語論述,採用“有理、有據”的邏輯思辨,有助於標舉反制大旗,從而讓泛藍、中道勢力甚至是淺綠贏糧而景從,從而壯大輿論聲勢,在某種程度上推動既有政治格局超有利於“非綠陣營”的方向演化。

  另一方面,在藍綠拉鋸的膠著選區,甚至是在選民結構“綠大於藍”的艱困選區,可以看到“非綠陣營”也從某種形式上,強力將“無色覺醒”加以有效運用。比如,國民黨高雄市長參選人韓國瑜目前在高雄強力主打跳脫“意識形態”牽絆,主張發展“庶民政治”與“庶民經濟”,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便是這種思維的策略運用。而在南臺灣“民心思變”氛圍逐漸顯露跡象的當下,這種話語重構的訴求在一定程度上既迎合了選民的脾胃,另外也可起到教化選民的功效。不過,最終到底能否真正取得成效,年底的選舉或許便可加以檢驗。(作者係廈門市臺灣學會理事;來源:《臺海》雜誌)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