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鼓應:從民主主義到民族主義
1971年,臺灣大學生發起多次“保釣大遊行”(陳鼓應供圖)
《大學》雜誌——保釣運動——“臺大哲學系事件”
上世紀50年代的臺灣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下,國民黨當局殘酷鎮壓民主運動,剝奪人民政治權利,陸續發生了“和平宣言時間”、“四六事件”、“桃園案”、“臺中案”、“麻豆案”等一系列迫害案件,其中“麻豆案”一案中的林書揚被關押近38年,更有一大批人慘死槍口。殘酷的壓迫之下,臺灣人民變成了“沉默的羔羊”。在白色恐怖和戒嚴體制下“喑啞”的時代,戰後出生、60年代成長的青年們,背負了國共內戰和國際冷戰的包袱。在“斷層的歷史”中長大,他們的青春苦悶不得接續本土傳統,他們消極冷漠,被喻為“無根的一代”。於是烙印著美國製造的“現代化”,在臺灣島佔盡天時、地利。
陳鼓應説,我記得當時校園裏流行著這樣一段順口溜:“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很多臺灣優秀的人才都深受美國影響,都想辦法去了美國。在這樣的背景下,1968年,我和一些知識青年創辦了《大學》雜誌,主張“革新保臺”,並呼籲思想言論自由。
1970年8月12日,美國不顧中國反對,聲稱 “釣魚列島是琉球群島的一部分”,並準備在一年之後將其與沖繩一併交給日本。此舉引發全體中國人的強烈抗議,在美國形成了一場以海外臺灣留學生為主的聲勢浩大的保衛釣魚島運動。
很快,憤怒的火焰燃燒到了臺灣島內,臺灣人民不再沉默,臺灣校園保釣運動迅速崛起,臺灣大學首當其衝。1971年,臺大學生成立保釣會,併發起多次“保釣大遊行”。學生紛紛走上街頭抗議日本佔領釣魚島,這也引發全臺灣發出了積壓許久的政治呼聲。陳鼓應説,那年《大學》雜誌也實現了改組,開始大幅度地呈現出對現實政治的關切,我在元旦號發表文章《給蔣經國先生的公開信》,呼籲“政治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