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五四”安放青春

時間:2015-04-30 15:12   來源:台灣網

  今年是“五四”愛國運動96週年。九十六年前,北京3000多名高校學生代表打出“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等口號,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其猶如一聲春雷,震醒萬千暗夜中徘徊的靈魂。自此以後,中國青年的美好願景,便始終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緊密相連。

  近百年的世事滄桑不但沒有讓五四精神成為塵封的記憶,相反,在特定階段被賦予了特殊的內涵。抗戰初期發出“諾大的中國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的救國吶喊,新中國時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建設熱情,以及今天諸如“陽光書屋”等公益組織的志願精神。這些足已顯現,五四運動已經架構在了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精神坐標上,其並未因時代的變更而發生實質性的位移,而其主力軍便是青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確實,以時間的角度來看,世界的明天屬於現代青年。而進步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歸宿,這就對青年人有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希望,並且,其實現的可能性基因就蘊藏在青年的每一個細胞裏。

  相較于上個世紀的動蕩與物質匱乏,我們如今過上了安穩的小康生活,但似乎缺少了一種青年本該有的反叛與激情。在網路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青年關注國家命運的熱情十分有限,即便是關注也可能是以看客的心態,通過“圍觀改變中國”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青春由臺前轉移到了幕後,並與政治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究其緣由也較為複雜。首先,物質上的豐富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弱青年的“衝動”,在一些人看來,維持現狀要好于改變現狀。當然,有人會説,生存都很困難,怎能指點江山。生活成本在與日俱增,現實的生存壓力讓青年不敢懈怠,關注的內容多是與切身利益相關的領域。其次,社會轉型伴有泥沙俱下的狀況,青年的理想主義情懷會不同程度得被金錢化,現實主義讓一些人專注于物質的構建和享樂,甚至發展成為犬儒主義。

  而這也説明,青年需要時間去經歷和體悟,以求進步。青年心中有著很多疑惑亟待破解:我們能怎樣拿捏成長與妥協的此消彼長?到底還剩下多少批判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還可以怎麼做才能有擔當地分配理想與現實的生命能量?或許,面對現實並忠於理想是一劑良藥。就像溫總理説的,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我們也許不需過度擔心“青年人的幻想”,因為失去夢想的後果會更加嚴重。除此之外,青年需在理想的土壤上需要播下實幹的種子,方能不斷成長。很喜歡《士兵突擊》裏團長的那句話,“想到和得到的中間,還有兩個字:做到!”而對於處在青春時代的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為既定的夢想而靜心求知。真知內化於心,搭建起現實與理想的橋梁。

  未來是我們的,我們能否順利地接好這一棒,並出色得跑完我們這一代的歷史跑道?此刻容不得我們猶豫與逃避,時代正在呼喚著我們。我們富有理想,社會就能進步;敢於創造,民族就有希望。(台灣網網友:張健彪)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