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養老金“赤字”還得靠改革

時間:2014-06-24 16:33   來源:台灣網

  目前,我國養老金體系仍處於“基本養老獨大、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弱小、個人養老金計劃幾乎空白”的畸形發展格局中。分析顯示,20年後,退休金水準僅能維持溫飽,對大多數人來説不足以頤養天年。(6月18日中國證券報)

  “人還在,錢沒了。”這不再是電視小品裏的一句笑話,而是若干年後很多人可能面對的現實挑戰。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3.26%。預計到2015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16億,佔總人口的16.7%,年均凈增800多萬人,超過新增人口數量。隨著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以及少子化、空巢化的加劇,相當數量老人的養老問題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明天,誰來為我們養老是是中國人面臨的挑戰,也總能觸動公眾的神經。一邊是支出的巨大責任不可推卸,一邊是收益的渠道來源難以拓展,結構亟需優化,養老改革應如何推進,才能實現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目前,養老金最大的問題是結構性問題。因此,必須拿出改革的勇氣與銳氣,探索建立覆蓋所有人、打破身份區別的國民基礎養老金,實施"國民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儲蓄養老金"的雙層結構。而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要明確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責任的合理分擔。筆者認為,要勇於打破"但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舊局,拿出實實在在的措施,通過加大企業年金稅收優惠力度,特別是明確其中個人繳費部分的稅收優惠政策,擴大企業年金市場規模,形成"中間大兩頭小"(基本養老金和個人養老金比例小,企業年金佔比大)的養老金保障穩定結構,為養老金提供充足的源頭保障。

  同時,養老保險金的保值增值也是繞不開的話題。無論如何,養老金拓寬融資渠道都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應該在防範風險為第一要務的前提下,積極拓展股票投資、債券投資、私募基金以及主權財富基金的投資,把養老基金做強做大,並使之成為中國人養老的"資金池"。養老赤字正在逼近,中國必須做好全方位應對的準備。(台灣網網友:何旭)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